e1122 自我約束:規範與戒律的真諦

瀏覽次數: 7

2.0 實踐:邁向清明的人生 8

讓心靈淨化、言行優雅的規範

  人生,不管要做什麼修行或學習,都必須遵行某些規範。它們的作用在於當事者將生活作息、言行舉止納入嚴格的軌道內,藉以表示虔誠之意;同時也經由對規範的遵守而產生某些預想的功效,譬如心靈的淨化、言行的優雅等。

  傳統佛教的出家僧尼,都必須遵守一套頗為嚴格而繁瑣的戒律。在家修行者、一般人想要成佛,或是讓人格與生命臻於理想的境界,在生活作息、言行舉止方面,當然也需要一些規範。本文就先以念佛、吃素、戒殺生與剃髮四項為例(坐禪另文討論),來介紹惠能的觀點,並探討一個自我覺醒者在這方面應有的實踐方式。

惠能對佛教的戒律並不「熱衷」

  先說念佛。在《壇經.疑問品》,當韋刺史請教惠能「念佛能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時,惠能回答說:「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惠能認為念佛只是一個外在形式,如果心懷不善,那念再多遍也是白念;如果心地善良,根本不必念佛,照樣可以得到解脫。所以,對惠能來說,念佛這個儀式其實可有可無。

  吃素是出家僧尼必須嚴守的戒律,很多在家修行者也會吃素。惠能在離開五祖弘忍處,往南方走後,曾和四會的一群獵人生活了十五年(一說數年),雖然當時他尚未正式剃髮為僧,但也已經是五祖的衣缽傳人,不過他並沒有因此吃素,而是跟獵人一起共餐,「但喫肉邊菜」,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方便素。

  獵人以殺生為業,是犯了佛教的第一大戒律啊!惠能為什麼會和一群獵人生活那麼久?實在是一個謎,雖然說是為了避難,但沒有其他選擇了嗎?雖然《壇經.行由品》說他「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但似乎也沒有一個獵人因為聽他說法而放下屠刀的。

  再來,修行也不一定要剃髮出家,惠能是在離開獵人群到廣州法性寺後,才由印宗禪師為他剃髮受戒,當時已經三十九歲。總之,我的感覺是惠能對佛教的戒律並不「熱衷」。

更接近儒家的「克己復禮」

  修行主要是一門內心的功課,人間處處都可以是修行的道場。所以,惠能特別強調:「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當韋刺史向他請教在家如何修行時,惠能說了一個無相頌,頭兩句是:「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很顯然,還是在強調與其講究外在的規範、戒律,不如注重個人內在的自我要求,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歸依自性三寶,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恢復內心的清淨,那麼「誠於中,形於外」,生活作息、言行舉止自然能符合理想。

  在這方面,我覺得惠能是比較傾向於儒家的。儒家不是宗教,它沒有戒律,但卻強調「克己復禮」,禮就是規範,規範也許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重點是「克己」,也就是自我約束。自我約束並不是在束縛自己,而是要當自己的主人,不僅不要讓自己受到貪嗔癡三毒的肆虐擺佈,而且要聽從自己清淨自性與般若之智的指引,在立身行事方面有自己的一套準則,就好像孔子對自己的描述,由不惑而知天命而耳順(不受外界紛擾的干擾),最後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無遮無礙、自由自在,但一切又都契合自己內在的準則。

我們要聽從的是自己內心的準則

  我想這應該比較接近惠能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因為重要的不是去遵守外在的規範,而是要聽從自己內心的準則。

  所有的修行或學習,都設有各種規範、戒律,因為師父、師父的師父都說照這樣去做就能得到最大的效果。但對一個真正的悟者、特別是改革者來說,拘泥於剃髮、吃素、念佛等有形的規範不只是一種執著,更與明心見性這個修行目的少有關係,惠能不會太重視它們,其實是有跡可循的。不過惠能後來還是照樣剃髮、吃素、念佛。

  他「說破」但不「打破」,正顯示出他更高的超越性,也是我們在自己的成佛之路上很好的參考指南。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