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118 歸依三寶:從外在的佛法僧到內心的覺正淨

瀏覽次數: 12

2.0 實踐:邁向清明的人生 4

傳統佛教裡的「三寶」

  很多佛教徒或學佛修行的人喜歡說他們「歸依三寶」。照傳統的說法,三寶者,佛、法、僧是也。

  佛,指的是圓證佛道的釋迦牟尼及西方諸佛。法,指的佛的一切教法、各種經書與法門。僧,指的是身邊度化眾生的出家沙門。這三者是一個佛教徒在修行的過程中,要歸向與依靠的對象,也就是要以佛為師,以法為藥,以僧為友。

  惠能在修行之初,就是靠佛、法、僧這三寶讓他開悟的。但開悟之後,他的修行主要靠自己,而且還對「歸依三寶」做了不同的詮釋,並提出自我實踐的方法:

惠能對「三寶」的新定義

  第一,「佛者,覺也。」釋迦牟尼與諸佛都是覺者,所以我們要「自心歸依覺」,歸依自己內心的覺性、佛性。那要怎麼做呢?「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意思是不要生邪迷之心,要減少欲望、知道滿足,不貪財、不好色,久而久之,就能夠擁有福慧雙足的尊嚴。

  第二,「法者,正也。」各種法門與經書無非是在教人正心,所以我們要「自心歸依正」,歸依自心的正法。怎麼做呢?「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意思是在動心起念時,不要動邪心、起邪見,沒有了邪見,就不會有人我之別、貢高驕傲之態、貪愛名位和對某些想法的執著,這樣自然能夠不受各種欲望綁架,而顯現人格上的尊嚴。

  第三,「僧者,淨也。」出家沙門代表了清淨者,所以我們要「自心歸依淨」,歸依自己本有的清淨心。怎麼做呢?「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意思是對塵世的一切煩惱勞苦、愛欲憂歡諸般境界,都能不沾染、不留駐,隨遇而安,那你就能在芸芸眾生中顯出自己的尊嚴。

歸依的對象從外在轉為內在

  當生命的追尋從外在轉為內在時,我們要歸依的對象也就隨之從外在轉為內在。惠能的歸依自性三寶,正是將傳統的依靠外在、仰賴權威轉為傾聽自己、相信自己,這不只在傳統佛教界,包括整個中國社會都是一大革新。

  他的革新來自一個簡單的思辨:「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大家都說要歸依佛,但佛在哪裡?經書裡的佛字或寺廟裡的塑像就是佛嗎?你若說你看見了佛,那就是妄語妄見,所以我們要歸依的其實是「自佛」,也就是自己心中的「佛」。既然「萬象唯心現,萬法唯心造」,那麼所有的佛與法也都出自本心,它才是我們要依靠、仰賴的對象。

一體三身自性佛;你就是佛

  照傳統的說法,佛有三身:一是法身佛,指的是佛的不滅之身,它是清淨的,所以又稱為清淨法身佛;二是報身佛,指的是佛因緣果報之身,它是圓滿的,所以又稱為圓滿報身佛;三是化身佛,指的是佛為化度眾生時的變化之身,有無數變化,所以又稱為千百億化身佛。眾生亦有法身、報身與化身等三身,但也都要以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佛、千百億化身為依歸。

  但惠能還是再次強調:「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所以叫做「一體三身自性佛」,所有的佛都是自性所生、自性所成,也都存在於個人的自性中。

  那什麼是「一體三身自性佛」呢?惠能在回答智通和尚時,做了扼要的說明:「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也就是說你的自性就是你的清淨法身佛,你的般若之智就是你的圓滿報身佛,你的行為表現就是你的千百億化身佛。只要你能聽從你的自性,以你的般若之智去認清因緣果報的真諦,然後在各方面身體力行、自我實踐,那你就是佛。

  對一個已經覺醒的人來說,就像當年惠能對弘忍所說:「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你要相信自己,要自己度化自己,你就是你自己的佛、法、僧。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