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實踐:邁向清明的人生 2
靠自己雖然是完善人格、提升生命、實現理想最可靠的方式,但能完全靠自己的人卻如鳳毛麟角,即使像惠能這種「自心常生智慧」的人,年輕時候也要不遠千里到黃梅去拜弘忍為師,接受教導。有老師教導,將使你的求道之旅走起來更如沐春風。現代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老師,但就提升生命、實現理想來說,我們需要的是什麼老師呢?
惠能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老師(善大知識)的主要功能並非在傳授、灌輸學生什麼見解和知識,而是在開示、引導學生(尚在迷中者)去發現、了解他的自性和潛能,然後接下來還是要靠自己的修為,自己去實踐,也就是「師父引進門,修行靠個人」。
這樣的觀點在傳統中國應該是比較特出的,卻也讓人想起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曾說:「我的母親是個助產婆,我要追隨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自己的思想。」這意思是說,他不是把自己的知識灌輸給別人,而是幫助別人「生出」他原本具有的知識。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不是要帶你到他家,去看他有多少珍寶,然後分一些給你;而是要引領你到自己心靈的門檻,去發現你自家的寶藏。惠能就是在師父弘忍的開示引導下,發現並領悟自己的自性的。
身為「助產士」的蘇格拉底,經常使用「詰問」的方式去引導、甚至逼迫求教者自己去思考,去為自己的疑惑找答案。惠能後來自己當老師時,也經常使用這種問答方式,《六祖壇經》的〈機緣品〉和〈頓漸品〉兩大篇,說的都是他跟弟子們的問答,下面就是一個精彩的例子:
少年和尚神會來參見惠能,聊了一陣後,有點不禮貌地問:「師父坐禪時,還見不見?」惠能也不客氣地拿起手杖打了他三下,問:「我打你,是痛還是不痛?」神會回答:「也痛,也不痛。」惠能接著說:「那我是也見,也不見。」神會問:「什麼是也見,也不見?」惠能說:「我是常見自心的過錯,而不見他人的是非好惡;所以說也見也不見。你說你也痛也不痛,是怎麼一回事呢?你如果不痛,那就形同木石;如果痛,那就跟凡夫一般,會心生怨恨。你剛剛問的見不見,是識心的相對法(二邊);而痛不痛,也是識心的生滅法。你還沒有開悟見性,就想搬弄文字戲弄人?」神會聽了,慚愧地向惠能禮拜道謝。惠能利用機會再度提醒他,如果他心迷不見自性,可以請教老師尋求開悟見性之路;如果已經心悟見性,那依法修行就可以了。老師沒有辦法代替他,他也沒有辦法代替老師。
諸如此類的師徒問答,用意都是在激發學生去思考,就像蘇格拉底所說:「教育是點燃一個火苗,而不是填滿一個容器。」而在惠能的示導見性下,神會也成為惠能最傑出的弟子之一,在後來禪宗的南北對抗中,為惠能的南宗贏得了正統地位。
但在求道得道的過程中,我們除了需要有好老師外,自己更需要是一個好徒弟。有個故事說:一位雕刻家成名後,很多人慕名而來跟他學藝。有人問他:「您的這套功夫是怎麼學來的?」雕刻家總是回答:「我學我師父的。」但對雕刻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他作品的風格跟他師父可說南轅北轍,有人因而又問:「您跟您師父是如此不同,您怎麼說是學您師父的呢?」雕刻家笑笑,說:「我說我學我師父,因為我師父從來不學他師父,這就是我從他那裡學來的。他是他,我是我。」
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方法,我們當然要向師父學習。但如果什麼都學師父,只是「師父第二」,那就會不如師父,因為沒有一個學生能完全吸收師父的一切。想要有所創新,開闢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必須和師父有所不同,必須在某些地方不學師父,甚至要超越師父。為了師父而離開師父,成為你自己,方是榮耀師父、珍愛自己最好的方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