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114 彼岸不遠:天堂與地獄都來自你的營造

瀏覽次數: 11

1.0 覺醒:發現真實的自己 14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智慧到彼岸

  我們不只想要有圓滿的人生,同時還希望能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裡。但也許是因為現實世界充滿了煩惱與紛擾,所以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嚮往另一個只有歡樂與安詳的美好世界,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與基督教的天堂可以說就是這個美好世界的投影。遺憾的是,不管是極樂世界或天堂,都是在人死後才可能前往。

  惠能在《壇經.般若品》提到「摩訶般若波羅蜜」(梵語),我們在前面已說過,「摩訶般若」亦為大智慧;「波羅蜜」則是「到彼岸」,整句梵語的意思是「大智慧到彼岸」。國人較熟悉的《金剛經》和《心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心經》,都有這個意思。所謂「彼岸」,指的就是沒有煩惱的西方極樂世界,國人在親人往生後的儀式中,多會念誦《心經》或《金剛經》,也是出於這個用意。這裡的「般若」,有「了生死之智慧」的含義。

彼岸與此岸都只在心中

  傳統佛教用「彼岸」代表西方極樂世界,而「此岸」就是我們現在生活著的煩惱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呢?惠能說:「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對於還在迷中的下根人來說,西方很遠,有十萬八千里;但對已經悟了的上智者來說,它卻很近,因為就在自己心中。

  說西方離此塵世十萬八千里其實只是個比喻,象徵「身中十惡八邪」,「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他奉勸大家:「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惠能對彼岸和此岸又另外作出了不同的定義,他指出:「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此岸和彼岸都在現世,甚至都只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此岸和彼岸代表兩種不同的心靈狀態,所謂此岸是指我們的心隨著外境起舞而產生各種煩惱,如波浪起伏,是一種騷動的人生;而彼岸則是心不染境,心中一片寧靜安詳,如長河般無聲流淌,是一種圓滿的人生。而從此岸到彼岸的智慧,就是如何將原本騷動不安的人生轉化為清淨圓滿的人生。

  如果說寧靜祥和的彼岸代表天堂,那麼騷動紛擾的此岸也就形同地獄,兩者都存在於我們心中,端看你怎麼觀照和應對。有一則禪宗公案說:

一位武士的天堂與地獄

  在日本江戶時期,白隱禪師是位知名的高僧,某天,一位武士來拜訪他,向他請教天堂與地獄是否真的存在,或者只是傳說?他請求禪師能給他一些驗證。白隱禪師聽了,立刻用最惡毒的話嘲笑、辱罵武士,武士感到非常驚訝與憤怒,最後忍無可忍,隨手拿起一根木棍,就要打白隱禪師。武士一面追打,一面破口大罵。

  白隱禪師逃到大雄寶殿的柱子後面,對著橫眉怒目、一臉凶相的武士說:「你不是想體驗什麼是地獄嗎?你現在這個樣子,就是地獄啊!」經白隱禪師這麼一說,武士猛然醒悟過來,於是立刻放下手中的木棍,來到白隱禪師面前,誠懇地懺悔道歉。白隱禪師見狀,又說:「你現在這種莊嚴有禮、慈眉善目的模樣,就是天堂啊!」

只要你覺醒,當下就可置身天堂

  的確,套用惠能的話來說,天堂與地獄都是「因人而興,因人而置,也因人而說有。」能夠了解這一點,才是真正覺悟的人,也才曉得天堂與地獄都來自你自己的營造,還有自己的認知。別人的地獄,可能是你的天堂;而你的天堂,可能是別人的地獄。你是要讓自己和別人活在天堂之中,或置身於地獄,全由你自己決定,也都在你的一念之間。

  更重要的是,你不必等到死後才能上天堂或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你覺醒,你當下就可以置身於天堂和西方極樂世界。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