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覺醒:發現真實的自己 10
在《壇經》裡,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五祖弘忍準備傳衣缽,要眾弟子作偈表示修行心得時,首席教授師神秀與槽場踏碓工惠能兩人所作的偈子。神秀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惠能所作(由他口述,旁人代書)的偈子則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兩首偈子可以說是中國禪宗日後分為南北兩宗的序曲。北宗神秀的偈子用的雖然是比喻,但用菩提樹與明鏡台正表示他認為一切實有,要讓身心保持清淨,就必須時時警惕,透過各種戒律禪修來免於汙染,如果受到汙染,也必須立刻將它們一一清除掉。而南宗惠能則認為本來無一物,人的身心、菩提樹、明鏡台等都如幻如電,只要體悟自性本自清淨,那又有什麼東西能夠污染它呢?
惠能的境界要比神秀來的高,所以弘忍將衣缽傳給了他。我們的自性不僅清淨,而且還形同真空,也就是惠能後來所說的:「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一提到「空」,很多人都會想到「四大皆空」。佛教認為宇宙的森羅萬象都是由地、水、火、風四種物質因緣和合而成,但緣聚則生,緣滅則散,沒有一個不變的實體;人是森羅萬象之一,當然也是如此。我們的色蘊(身)來自四大,但很快就灰飛煙滅,它不過是四大暫時的假合;而受、想、行、識其他四蘊也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如夢幻空花。這種「四大皆空,五蘊非有」的觀點原是要打破世人對自身與功名利祿、酒色財氣的貪戀執著,而從各種得失煩惱中解脫出來,就像《心經》所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但若說什麼都是空的,難免讓人感到消極。惠能的「空觀」雖然由此出發,卻沒有停留在這裡。首先,他提醒我們,空觀原本是要用來打破執著,但如果耽溺於空,就會成為另一種更嚴重的執著:「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無記是什麼呢?就是跟木石一樣,什麼感覺、念頭都沒有;無記空就是「滅受想定」,滅掉五蘊裡的受和想,不接受任何外界訊息,也沒有任何思想活動,看似入定,但這跟死人何異?惠能相當反對這一類的空心靜坐。其實,若一切都是空,又何必靜坐?
惠能賦予「空」一個更積極、寬廣而活潑的意涵。雖然說「本來無一物」,但正因為無一物,不執著於一物,所以能有一切物,就好像蘇東坡所說的「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另外,因為「無有一法可得」,不執著於得法和一法,所以能得一切法(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就像世界虛空,所以「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而我們的真心也因為「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所以不只能包容一切,更是一片清淨:「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
惠能的「空」類似老子的「無」。老子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意思是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而發揮作用的卻是「無」。又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意思是道空虛無形,作用卻無窮無盡。無,看似無形無象無物,但卻能產生出有形有象的萬物。
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空無觀:一方面深刻體認「本來無一物」,兩手空空來到這個世界,又兩手空空離開,對一切都不必執著、無所留戀;另一方面又能「放空身心」,每天都挪出一大片寬闊清淨的空間,無所罣礙地去接納、體會塵世的五光十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