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覺醒:發現真實的自己 6
打開《壇經》第一章第一段,惠能在大梵寺為眾生開示時,開宗明義就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為梵文音譯,意思是覺悟、道或者智慧;菩提自性應該是自性的加強語。說「但用此心」,表示還有別的心,也就是我們在前文所說的妄心。那「此心」指的又是什麼心呢?因為跟自性連用,指的應該就是不帶個人色彩,能如實反映自性的清淨心。
弘忍為惠能講解《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說他大悟自性之本質。其實,《金剛經》通篇未提自性兩字,只談到清淨心,自性應該是惠能自己的領悟;但由此也可以推測,自性與清淨心在惠能眼中應該是二而為一的,自性是體,清淨心則是它真實的用。
考察《壇經》全文,出現過很多心,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前文所說的「妄心」,也就是對外境的感受和認知染有濃厚的個人色彩,譬如識心、知覺心、邪迷心、貢高心、嫉妒心等。另一類則是清淨心、本心、直心、真心、般若(智慧)心等,可以統稱之為「真心」,它們在感受與認知外境時,不含個人的貪嗔癡與知見,顯得無遮無礙、不動不搖、清淨自如。惠能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要用的就是這個真心。
但這不是說,有的人擁有真心,有的人卻只有妄心;而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真心和妄心這兩種心,當真心被個人的情緒與知見遮染時,才成為妄心。真心就在妄心裡面,也就是惠能所說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只要能恢復清淨心,就不會有煩惱障、業障、報障這三種障礙。想要成佛,想要人格與生命能臻於理想境界,就得讓自性能充分發揮作用,而首要之務就是要去妄存真,吹散妄心所產生的迷霧,讓真心顯現。那要怎麼個顯現法呢?泰國「金佛出土」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到泰國曼谷,金佛寺是必遊的聖地,因為裡面恭奉了全世界最大的一尊金佛像。走進寺內,親眼目睹那三米多高,盤腿端坐,金光燦爛,莊嚴肅穆的如來寶相,遊客們都不禁會雙掌合什,深深一鞠躬,心中洋溢著歡喜慈悲。但說起祂的來歷,卻會讓很多人跌破眼鏡而嘖嘖稱奇:據說這尊金佛是七百多年前鑄造,原來供奉在湄公河畔的一間寺廟。後來因為緬甸大軍入侵,寺僧怕金佛被緬甸人奪走,於是用泥漿塗抹、包覆金身,讓它變成一尊不起眼的泥佛。當緬軍來到時,寺僧死的死、逃的逃,而緬甸人也沒注意到這尊泥佛。戰爭結束,獨留外泥內金的佛像默看人世滄桑。時過境遷,竟再也無人知曉祂的身世。
直到一九五七年,因為舊寺改建,必須遷移佛像。在遷移過程中,大家才對泥佛怎麼會如此沉重感到不解;而搬運時,剛好有一塊灰泥從佛身脫落,兼又下起雨來,眾人這時才赫然發現灰泥下隱藏的居然是一尊舉世無雙的金佛!泰國社會為之騷動許久,隨後金佛即被供奉於此寺,讓各方信眾頂禮膜拜。
故事本身極具啟發性。我到曼谷金佛寺瞻仰金佛時,就彷彿聽到祂在我的耳邊低語:「每個人的心中原也都有一尊金佛,只是它蒙塵了,被層層灰泥所遮蔽,最後竟忘了自己原有這樣的內在。但沒關係,也不必懊惱,因為只要抖去灰泥,就能還你本來面目,重現內在的燦爛金光。」而這也正是茶陵郁禪師在悟道時所說的:「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人人內心都有一尊金佛。抖去關鎖你內心金佛的灰泥、塵勞和妄心,讓真心和自性重現燦爛金光,你就能開始嶄新的人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