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覺醒:發現真實的自己 4
位於新北市金山區的法鼓山道場,大殿正門上方高掛一塊大匾,上面刻著聖嚴法師手書的「本來面目」四個大字。什麼是「本來面目」?它說的是你在還沒有生命之前的模樣,但指的並非父母給你的DNA,更非所謂的「前世」,而是你我還沒出生前就存在的本質,也就是自性——舞動個人生命的原力、能量或作用。
當惠能在得到弘忍的真傳而往南走時,有數百人隨後追趕,想要奪他衣缽。其中有一位惠明和尚一馬當先,趕上惠能,但表明「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懇請惠能為他開示。惠能要他「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後,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就在此時),那個是明上座(指惠明)本來面目?」
《壇經》只交代「惠明言下大悟」,而惠明也只用「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語帶過,沒有說他悟到了什麼。但我想他悟到的應該跟惠能在聽弘忍講解《金剛經》時所悟到的一樣,就是頓悟自己內含的自性方是讓生命與人格趨於完善的唯一關鍵與活泉。如果能對這個自性或本來面目多一點認識,特別是它在我們認知與回應這個世界(包括他人與自身)時所扮演的角色,那就能讓我們多一份覺醒。
惠能說:「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我們之所以能夠感覺、認知、思量宇宙與塵世萬象,並做出回應,都是來自自性的作用。所謂「在眼曰見,在耳曰聞」,自性是讓眼睛產生視覺、讓耳朵產生聽覺,也就是讓身心發揮各種功能的生命力。在這個範疇,自性也可以稱為覺性,它是讓人「活」起來的原力、能量或者作用。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明白惠能所說的自性,為什麼會和亞里斯多德的本體、康德的物自身類似,它不是因為你我的出生才出現的,更不會因為你我的死亡而從宇宙中消失,它是一種獨立存在而又永恆不變的形而上存有,而這也正是惠能所領悟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它不只讓人「活」起來,而且還讓人產生各種想法、觀念、學說、製造出各種器物、制度、規範……,也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個自性,並不會因為你高貴,就增加你的視覺;因為你平庸,就減少你的聽覺,它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當然更不會因為威逼利誘、諂媚詆毀而改變你的身心功能,也就是「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而惠能最先談到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可以說這個自性完全沒有個人色彩,一塵不染,一片清白明淨;但也可以說它超越了潔淨或汙垢,不淨不垢、無淨無垢,因為這樣才是真正的清淨。而且,這種清淨是與生俱來、本有的,不是因為個人的修行才變清淨的;當然,它的(穩)定也不是來自長期的打坐,而是本無動搖,這是我們首先要明白的。
惠能在指引惠明去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自性)時,特別提醒他要「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惡」,這也是自性的一個特點:它不僅非善非惡、無善無惡,而且是無任何預想,屏息諸緣,以完全客觀、如實的方式來映現外物與塵境。從這幾點可知,惠能要世人明白的是:讓你我能夠知覺、思考和行動,讓我們在這個塵世活著、成長和創造的自性,原是一股不具個人主觀色彩、沒有貪嗔癡、塵勞妄想、一片清淨、無遮無礙、無憂無慮、不動不搖的生命原力;而它,也就是你我的本來面目。
很可惜的是,我們離這個本來面目已越來越遠。覺醒,就是重新體認並還原自己的本來面目,以它來面對外境,清淨自如地展開另一輪人生的知覺、思考和行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