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103 從佛性到自性:認識你的生命原力

瀏覽次數: 13

1.0 覺醒:發現真實的自己 3

  為什麼人人皆可成佛?因為人人皆有佛性。那你為什麼不能成佛?因為你的佛性迷失了。想要覺醒,讓人格和生命臻於理想的境界,就得先好好認識這個佛性,也就是我們在前兩文所說的內在靈性。

  惠能在初見弘忍時,說的雖然是佛性,但後來卻出現很多不同的說法,包括自性、性、本性、法性、如來藏、法藏、道、真如等,而用的最多的則是自性,下面我們就以自性來稱呼它。自性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稱呼或假名,因為它很難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我們只能模糊感覺到它的存在,頗有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味。

  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要盡量去把捉它可能的含意。當惠能在聽弘忍講解《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當下大悟,對弘忍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從這一段話可知,自性應該是指從無始以來就已經存在、並非人類才有的某種特性:它不生不滅、清淨無為、真空妙有、屹立不搖、圓融自足,是宇宙萬物、萬象與萬法的源頭或母體。

  在《壇經.付囑品》,惠能進一步說明:「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這裡的自性說的就是它在人類身上的表現:六識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種認知功能,六門(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內)六種感官,六塵是我們的六種感官所看到的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名相。從這段話就讓人更加明白,我們之所以能夠感覺、認知、思量宇宙萬象,都是來自背後一股原力或者能量的作用。而它,就是自性。我們也可以說,自性是「體」,而知覺和思想等則是「用」。

  對於這股舞動宇宙及個人生命的原力、能量或作用,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古今中外很多偉大的思想家都對它有所察覺,並加以描述,而且各有重點:譬如老子將它稱為「道」,說它「先天地生」、「似萬物之宗」、「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這表示老子著重於它產生宇宙萬物並讓萬物發揮作用的力量層面。儒家的孟子則將它稱為「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知良能」;到了明朝的王陽明,吸納老子和惠能的觀點,進一步說:「道即是良知」、「良知之在人心,亙萬古,塞宇宙,而無不同。」但以「良」來名之,正表示從孟子到王陽明的儒家,著重的是它在人身上與生俱來的道德、向善的力量。

  在西方,對它則有較明顯的形而上、抽象的思考。譬如它讓人想起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說的「本體」(ontology),因為本體指的是第一存在,所有的存在都要依附於它而存在,它獨立自存,是變中的不變。另外,也類似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說的「物自身」(thing-in-itself)——能觸發感官而生現象者,是自身真正存在而又不同於現象世界的存有物,涵蓋了心靈、宇宙及神三個領域。

  這些說法除了表示東西方的思想家對宇宙與生命有著類似的領悟外,也有助於我們了解為什麼它會被稱為法性、佛性或者神性的原因,因為這些大師認為,一切的法(律則)、一切的神佛也都是因它而存有而顯現。你可以說它是道、本體、物自身、良知良能,或者佛性、神性、真如等等,不同的稱謂顯示不同的關注面。而惠能之所以(最常)將稱它為自性,用意除了在淡化它的抽象、神秘、宗教與道德色彩外,更因為他是一個親近眾生、關懷眾生的人本主義者,他著重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存在本質,而這也正是他的獨到之處。

  現在你多少了解了吧?這個自性不僅能讓你成佛(理想人格),而且還是讓你產生想要成佛想法的原力,更是點燃你覺醒之光、踏上覺醒之路的能量。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