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101 內在靈性:人人皆可成佛

瀏覽次數: 24

1.0 覺醒:發現真實的自己 1

一個樵夫的遠大夢想

  人生走到某個階段,多數人都會停下腳步,看看周遭的眾生,想想自己,然後在心中自問:「我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我又希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人,總是會有一些自我反省和自我期許。

  年輕時代的惠能,是個家境清寒、沒讀過書、以砍柴、賣柴維生的普通人。當他因為偶然的機緣,聽到人家誦讀《金剛經》與介紹弘忍大師的事蹟,當下受到啟發,而從嶺南前往湖北的黃梅,禮拜弘忍大師。弘忍問他何所為而來?惠能回答:「遠來禮師,唯求作佛,不求餘物。」意思是他希望能夠成佛,而且表明此乃他當時人生唯一的目標。

  想要成佛?這是何等的的志向和口氣啊!但也表示他的單純、專注與決心。

佛代表一種理想的人格與生命境界

  當然,惠能這裡所說的佛,並非端坐在寺廟裡供人頂禮膜拜的那種佛,或是傳統佛經裡多如恆河沙數的那些佛,而是指一種理想的人格與生命境界。佛,可以說就是這個理想境界的具象化。

  弘忍聽他這樣說,有意試探他,就問:「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獦獠是對沒有教化的蠻夷的稱呼,意思是說像你這種鄉巴佬,怎麼可能是成佛的料呢?但惠能卻回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佛性,就是成佛的種子或潛能。惠能認為,佛性不只人人生來就有,而且沒有大小之分,他和弘忍大師,甚至釋迦牟尼都具有同樣的佛性。釋迦牟尼可以成佛,他惠能同樣也可以成佛。這種觀點在今天也許不算什麼,但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代,那可是石破天驚啊,是會讓人瞠目皺眉或者啞然失笑的,特別是惠能還只是一個樵夫!

佛性.聖性與神性

  「人人皆可成佛」,原是印度佛教本有的觀念。其實,中國儒家的孟子也有「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說法;而基督教的諾斯底教派(Gnosticism)也主張每個人都具有內在神性,都能與上帝同行。

  但不管是佛教、儒家或基督教,雖然主張人人具有內在的佛性、聖性或神性(也許可以將它統稱為「內在靈性」),卻也都認為凡人想要真正成佛、成聖、成神,乃是一條非常艱辛而遙遠的路程,幾乎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甚至是個不能當真的夢想。

  但惠能居然把它當真,而弘忍居然也不以為忤,只是覺得他「根性大利(太銳利)」,要他到後面的槽場做些破柴踏碓的粗活。結果不到一年,弘忍居然將衣缽傳給了他,更讓人拍案驚奇的是,惠能居然完成了他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日後不僅在人格和生命方面都臻於理想的境界,還為中國佛教開創新局,更是人文領域裡一位不世出的哲學思想大師,成了現世佛,為「人人皆可成佛」這句話做了最佳的註解和見證。

聽從自己內心靈性的召喚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認真說來,惠能的「成佛之路」跟一般人的想像和作法有很大的差異。儒家的顏回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絕大多數人在想要完善自己、成就自己時,都是先找一個外在的理想人物,作為自己學習和效法的典範,然後亦步亦趨;這樣的追隨、模仿,其實很難讓人超越那個典範。

  惠能走的是不一樣的路,他聽從的是自己內心佛性(內在靈性)的召喚,就像他後來對弟子的叮嚀:「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他認為真正的「佛」只存在於自己心中,外在、既往的諸佛(包括釋迦牟尼在內)都只是自己內在靈性的投影。而且,「佛」的原意是「覺者」,一個人只要能幡然覺醒,聽從並發揮自己與生俱來的靈性,那就能豁然開朗,頓悟成佛,展開不一樣的人生。

  你的內在靈性讓你駐足發問:「我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又希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最後你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則端看你自我覺醒的程度而定。收錄惠能一生行誼、說法、教化的《六祖壇經》,就是一本能幫助你自我覺醒、提昇人格與生命的方便之書。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