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 在迷障中,深刻文化的反省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類有個天性,喜歡將他所看到的生物和人分類,而且發現相類似的人和生物喜歡聚在一起。分類的方法很多,譬如根據外貌、性質、血緣、地位等等,這些類別就好像標籤,暗示著某種易於辨識的群組特徵。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依這些分法而被歸屬於好幾個不同的品類中,讓人很快根據這些群組標籤推測你可能是怎樣的人,雖然方便,但卻也常常出錯。
孔子也將人分類,他將人分為「君子」與「小人」兩大類。
君子與小人在《論語》裡的三種含義
《論語》裡提到的君子與小人,若仔細分辨,可以發現他們其實有三種不同的含意,代表三種不同的分類法。譬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顏淵)「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陽貨)這些是依照地位來做分類,文中的君子指的是國君與大夫等統治階級,小人指的則是被統治的一般平民。而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庸也)「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則是依見識來做分類,君子指見識高遠的人,而小人則指見識短淺者。「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則是依品德來做分類,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而小人則指品德低下者。
有時候,一句話裡的君子與小人可以適用於二或三種分類;但整體來說,以品德來做分類的「君子/小人」組最多。在孔子之前,君子與小人原本只意指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孔子衍伸其義,將具有仁、義、禮、信、孝、謙、勇等良好品德的人稱為君子,而小人則反之。後來大家所說的君子與小人,指的就都是品德高尚和低下的人;這種依品德來為人做分類,並且將成為一個君子做為完善自我和生命追尋的目標,可以說是孔子所帶動的一種進步。
老莊對仁義道德的批評
但要如何成為一個具有仁、義、禮、信等美德的君子,還有它的價值,卻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就受到不少有識之士的質疑與嘲諷,我這裡只簡單談一下老子和莊子的看法。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意思是他認為在世道衰敗、家庭失和、國家昏亂的時候,因為多數人都表現得不仁、不義、不忠、不孝,所以仁、義、忠、孝等德行才會受到重視與鼓吹;標榜和鼓吹這些德行看似有益世道人心,但問題是要在行為上真正符合這些德性很難(前面說過,連孔子都承認他做不到「躬行君子」),關鍵就在於「智慧出,有大偽」,一些「聰明人」發現假裝自己有那些德性不僅較容易,而且還可以贏得君子的美譽,何樂而不為?結果就反而為社會製造一大堆的「偽君子」。
莊子更以「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來說明所謂「仁義道德」其實是相對性的,看詮釋權落在誰的手中而定。他更藉盜跖來諷刺孔子「今子脩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後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貴焉,盜莫大於子。」也就是認為孔子其實也是個「偽君子」。
因為有這樣的看法,所以老子又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而莊子也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意思是不要刻意去標榜什麼仁義道德、歌頌聖人,社會人心就不會再那麼虛矯,反而能恢復純樸自然。
孔子也提醒我們要防範「偽君子」
老子和莊子並非反對仁義等德行,而是認為就像孔子所說仁是出乎本性,其他德行又多從仁衍生,所以根本不必特別強調、刻意標榜,讓人自然流露就好。他們擔心刻意標榜反而會為社會製造出一大堆偽君子,這確實是個必須認真看待的問題。
孔子自己其實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在跟子張談「聞」與「達」時,就說有一種人「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顏淵)只會在外表或言談中裝出「仁」的樣子,但行為卻違背了「仁」,而自己對外還以「仁人君子」自居,一點也不覺得慚愧,這種人在哪裡都會擁有好名聲,而他們就是老子和莊子所說的「偽君子」。真正的君子並不見得會有好名聲,所以,孔子其實也已經提醒我們,在看到大談仁義道德、儒家思想、以君子自居或被認定是君子、擁有好名聲的人,我們一定要去考察、了解他們的行為(譬如和父母、妻子、兒女、同事的關係、私生活、操守等),在沒有確實的資訊可做為檢驗前,千萬不要「聽其言」就信以為真。就像孔子所說,君子是我們完善自我的目標,但真正做到的人其實很少,在你遇到一個「真君子」前,可能已經被十幾個「偽君子」矇騙過了。
君子與小人是不可改變的標籤嗎?
關於君子與小人,還有一個更常被忽略的問題。在《論語》裡,孔子通常只言簡意賅地提到君子與小人判然有別的特徵,譬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它們難免會讓人聯想只要是君子,那就是喻於義、坦蕩蕩、泰而不驕的,擁有孔子所說君子的一切特徵;而小人則反之。又因為君子和小人的特徵是如此南轅北轍、壁壘分別,讓人覺得他們應該分屬敵對的陣營,不可能有熱絡的交流。(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歷朝的黨爭中,總是有一方會自詡為君子陣營,而將對方說成是小人集團)
而且,又因為孔子(或記錄者)的習慣是對很多問題都只談結論,不提過程,譬如一個人是怎麼成為君子或小人的呢?中間會有什麼變化或波折嗎?君子會變成小人嗎?小人能成為君子嗎?由於缺乏這方面的討論,容易讓人誤以為君子是永遠都喻於義、坦蕩蕩、泰而不驕的,他們擁有的這些特質是恆常性的、不會改變的。小人也一樣。
當然,孔子並沒有這樣說,但這卻是普遍存在的誤解,而且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
心中「君子」「小人」的衝突與和解
西方學者(特別是近代)在探討人性或人格時,多半認為人的心靈(人格)相當複雜,而且經常處於矛盾、衝突狀態。譬如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認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三個我:「原我」是人格中較低下的成分,依快樂原則來行事,彷如我們心中的魔鬼(也形同孔子所說的小人);「超我」是人格中較高尚的成分,依道德原則來行事,彷如我們心中的天使(也形同孔子所說的小人);而「自我」則是日常生活的應對者,依現實原則來行事,是我們心中的凡人。這三個「我」的矛盾、衝突,讓人產生各種人生煩惱與心理困擾。
佛氏認為一個健全而理想的人格是要強化「自我」,藉以約束「原我」的盲目衝動,同時擺脫「超我」的僵硬束縛。如果參考這個觀點,那就會得到如下的理解: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君子」,但也有一個「小人」,它們經常處於矛盾、衝突狀態,自我會審時度勢,有時候讓心中的「君子」壓過「小人」,以義為重、泰而不驕;有時候則是「小人」勝過「君子」,變得以利為重、驕而不泰。我覺得這才是比較接近人類心靈實況的看法。
佛洛伊德認為我們要強化自我,約束「心中小人」的盲目衝動,同時擺脫「心中君子」的僵硬束縛,這樣才能過合理而讓自己滿意的人生;而孔子則主張我們要將「小人」趕出自己的心中,成為完美的「君子」。孔子的理想當然較高,但我只期待我自己,當我心中的「君子」和「小人」發生衝突時,「君子」戰勝的機會能越來越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