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039 樂在其中:掌握快樂的四個祕密

瀏覽次數: 9

肆 在流變中,構築多彩的人生 9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能有個快樂的人生,最少也要快樂多於痛苦。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句諺語卻透露,人生是苦多於樂的。其實,沒有人真正去算過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比例,要算也算不出來,重要的是我們整體的感受,而歸根究柢,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認為什麼是「快樂」?又要如何去得到「快樂」?

關於快樂的第一個祕密

  《論語》開宗明義,談的就是快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其中,「學而時習之」談的是我們在從事自我砥礪、自我完善過程所獲得的快樂;「有朋自遠方來」談的是走出自我、與人交往過程所獲得的快樂。

  這兩段話告訴我們關於快樂的第一個祕密:快樂是學習、工作、交際與各種活動的副產品,而不是直接、刻意去追求的東西,你越刻意去追求快樂,它可能就離你越遠。而一般人對於快樂的因果關係也常有所誤解,大家普遍認為是自己心情愉快了,才會去做某事;但更多的情況是先做了某事,心情才變得愉快。譬如孔子很喜歡唱歌,但這主要是唱歌讓他感到快樂,而不是他快樂了才唱歌。所以,想要快樂就不能消極呆坐,等待快樂自動降臨,而要積極去從事各種活動。

開發自己對快樂的感受力

  「人不知而不慍」說的其實也是快樂。得不到別人的了解、肯定,通常會讓人苦惱,但如果你能不為此而苦惱,少一點苦惱就可多一點快樂;而更積極的則是從多數人認為痛苦的事情裡「發掘」出快樂來。

  譬如很多人認為清貧生活是種痛苦,但孔子卻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而)快樂其實是一種內心的感受,如果你內心寧靜祥和,讓你的感受力全開,那麼就能像弘一大師般體會「鹹有鹹的滋味,淡有淡的滋味」,粗茶淡飯中也有被你所忽略的快樂。

  這是關於快樂的第二個祕密:與其向外追求更多的快樂,不如向內開發自己對快樂的感受力。就像詩人里爾克說:「如果你的日常生活看起來很貧乏,不要怪生活,要怪你自己,怪你無法像個詩人召喚出生活的豐繁華美。」

將快樂的重心從物質轉移到精神層面

  你對快樂的感受力越敏銳,就能從生活周遭發現更多讓你快樂的事物。生命是不斷成長的過程,快樂也需要成長,但不只是發現更多快樂的事物,還需要有所提升,將快樂的重心從物質層面轉移到精神層面,這也是關於快樂的第三個祕密。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後,快樂的感覺縈繞於心,讓他「三月不知肉味」(述而),就是最佳的範例。

  而孔子稱讚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這裡所說的「不改其樂」,表示顏回原本就另有讓他感到快樂的事――進德修業之樂,它主要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快樂,能讓人「樂以忘憂」――忘記物質上的匱乏;而且,這是靠自己就能得到的快樂,也是最值得信賴的快樂。

關於快樂的第四個祕密

  快樂不只有物質、精神之分,還有高下、好壞之別。孔子告訴我們:「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季氏)其中縱情享受、閒散遊蕩、沉迷酒食這三種快樂,以感官享受、欲望滿足為主,被孔子認為是卑下與不好的,因為它們所提供的快樂屬於「短多長空」型,歡樂只是一時的,卻很可能為日後人生的灰暗空虛種下禍因。

  反之,以禮樂來薰陶、調解自己的言行、樂於稱道別人的好處、結交有賢德的朋友則是高尚而有益的快樂,因為這些事情當下雖然不是那麼刺激有趣,但對未來人生卻具有加分作用,而能讓人越來越快樂。譬如你欣賞、稱道別人的好處(並非諂媚),自己能從這種良好表現裡感到愉悅,而別人也因此會對你好一些,結果就能產生良性循環。

  所以,關於快樂的第四個祕密是:想要擁有「快樂人生」,就應該少點「短多長空」型的快樂,而多多培養能帶來良性循環的快樂。

快樂是我們旅行時的一種心情

  從這裡也可看出,《論語》開宗明義所提到的三種快樂:在學習中自我砥礪的快樂、與朋友相處的快樂及得到社會肯定的快樂,都是對人生具有加分作用的精神上的快樂。它被列為《論語》的開場白,多少在表示孔子及其弟子、還有後來的儒家都認為,「快樂」是美好人生的重要成份,也是他們所關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議題――不只讓自己快樂,也要讓所有的人都快樂。

  孔子雖然鼓勵大家多多培養精神方面的快樂,但他並不排斥或禁絕物質與感官方面的快樂,這比佛家顯得更近人情、更中庸、也更容易讓人接受。

  但不管儒家或佛家,都認為快樂「來自內心」,它不是我們要去的一個旅遊勝地,而是我們旅行時的一種心情,只要你內心祥和,感受力全開,那麼觸目所及、信手拈來,都是般若菩提,都是賞心樂事。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