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033 樂觀解釋:讓失敗散發成功的芬芳

瀏覽次數: 9

肆 在流變中,構築多彩的人生 3

  如果可能,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以樂觀的心態來看待人生。但一段時間過後可能會發現,自己的人生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更美好。這牽涉到幾個因素,首先,所謂「樂觀心態」,並非什麼事都往好的一面去想,譬如每天告訴自己說「世界會變得更美好」、「我一定會成功」、「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等等,然後就能夠心想事成。如果你抱持的是這樣的一種想法,那未免天真過了頭。

關鍵在於對挫折的解釋型態

  根據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就像正向心理學之父謝利格曼所說:「一個人對挫折的解釋型態,才是樂觀與否的真正考驗。」也就是說,當你在遭遇挫折、失敗與各種橫逆時,你對它們的解釋、對自己的觀感、還有接下來要怎麼做等等,才是衡量你是一個「樂觀者」或「悲觀者」的關鍵所在。

  孔子一生最大的夢想是希望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但客觀來說,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挫折所在,有人即據此而認為孔子是個「挫敗者」。其實,不管你如何偉大、如何成功,以浩瀚的宇宙時空來衡量,你依然是個「挫敗者」,重要的不是你有多挫敗,而是你對這些挫敗的反應。本書一開始即表明孔子是個正向心理學裡的「樂觀者」,下面我們就從孔子對自己在政治上挫敗的看法,來檢驗他的心態:

孔子認為挫敗只是暫時性的

  第一,孔子認為挫敗只是暫時性的:當他覺得在魯國無法施展他的抱負後,他毅然離開自己的母國,到其他國家去尋找機會,在齊、衛、陳、楚等國各待過一段時間,向國君及重臣宣揚他的政治理念,也擔任過一些官職。

  雖然這些努力最後多以失望終場,但孔子始終認為挫敗只是暫時性的,所以才會「周遊列國」十四年,正是「此壺不開那壺開」、「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在一個國家遭受挫敗後,他依然充滿信心、滿懷希望地到別的地方去尋找實現夢想的機會。

一件事失敗不代表其他事都失敗

  第二,他認為挫敗只是個別性的:雖然在仕途上不如意,但並不表示他在其他方面也都失敗。事實上,他在教育方面可說相當成功,在周遊列國時,更帶著一群弟子同行,儼然陣容浩大的古代遊學團,在考察各國民風與政情的同時,依然弦歌不輟;當宋國司馬桓魋要來追殺他時,他還在樹下和弟子演練周禮的儀式。

  因為教育有成,所以後來他有好幾個弟子也都在各國擔任大小不一的官職,多少實現了他在政治方面的理想。孔子還說:「吾不試,故藝。」(子罕)因為他在政治上沒有受到重用,所以反而讓他有時間學會了很多技藝,正是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挫敗主要來自外在因素

  第三,他認為挫敗主要來自外在因素:孔子對自己的施政能力相當有自信,除了在擔任魯國司寇時政績斐然外,他更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可惜的是因為有些國君沉迷酒色、胸無大志(如魯定公、衛靈公),有些國家的重臣不想讓孔子得勢而掣肘(如齊國的晏嬰、楚國的子西)。

  總之,他之所以無法實現他的政治抱負,並非他個人的能力不足,而是外在的橫逆與所遇非人才使他有志難伸,無法一展所長。

失敗是老師,而不是掘墓人

  從上面這三點可以清楚看出,孔子對自己政治挫敗的看法,完全符合當代正向心理學所說樂觀者的解釋型態,也就是認為挫折或失敗只是暫時性、個別性與外在因素造成的,沒有心灰意冷的必要,只要重整旗鼓、重新出發,前途依然是一片光明。

  古今中外不少傑出人士也都有類似的看法,譬如發明大王愛迪生說:「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一萬種無效的方式。」福特汽車公司的創辦人福特說:「失敗是讓我們更明智地再度開始的機會。」作家吉格拉也說:「記住,失敗的是一件事,而不是一個人。」演說家魏特利更說:「失敗是我們的老師,而不是我們的掘墓人。」只有以這種心態來看失敗,你才能愈挫愈勇。

一個「成功的失敗者」帶來的啟示

  每件事情的成敗都牽涉到很多因素,沒有人能掌握全部的真相,也無從確定「真相」是什麼,我們所能做的只是「解釋」。以樂觀的心態來解釋失敗和挫折,也許並非真相,但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在後續發展上,樂觀的解釋比悲觀的解釋能帶來更好的成果。如果你想讓人生越變越好,那你就必須學會對一時的挫敗做樂觀性的解釋。

  從某個角度來看,孔子也許是個「失敗者」;但不管從什麼角度去看,孔子都不是一個「失敗主義者」;兩者的差別就在於你怎麼看成敗和人生。只要自己盡力而為,那麼即使在世俗的眼中是「失敗」了,但對自己而言依然是「成功」的;只要從「失敗」到「失敗」都能不喪失理想與熱情,那就是「成功」。各別事情的成敗如此,整個人生的成敗亦復如是,這也是孔子這個「成功的失敗者」所教給我們關於人生的一個重要哲理。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