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029 允執其中:合乎常理的中庸之道

瀏覽次數: 7

參 在塵網裡,搭建美好的和諧 9

  為人處世,最難的是要做到恰到好處:思想觀念不能太固執,但也不能太跳脫;行事作風不可太保守,但又不可太開放;人際關係不宜太親密,但也不能太疏遠;待客之道不必太鋪張,但也不能太吝嗇……。要如何拿捏,實在讓人傷腦筋。特別是在「定量」方面,很難做明確的規範,因為它們常因人、因事、因時而有所變化;但在「本質」上,「中庸之道」則是我們必須把握的原則。

超過與不及,兩者都不好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雍也)意思是中庸乃是一種至高的德行,可嘆一般人欠缺這種德性已經很久了。那「中庸」是什麼意思呢?「中」意指不偏頗、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至於「庸」,有人說是不易,有人說是尋常,有人說是用;但不易之理也就是尋常之理,所以「中庸之道」應該就是「中道」或「常道」——最高的德行其實也是最尋常的道理,因為「平常」就是最難以繼續與維持的境界。而中「用」或「用」中,就是在運用中道,意思基本上是一樣的。

  中庸之道針對的主要是為人處世,那什麼是不偏不倚呢?子貢曾經問:「師(子張)與商(子夏)也孰賢?」孔子回答說:「師也過,商也不及。」子張超過了些,子夏則有所不及。子貢又問:「然則師愈與?」那麼是子張比較好了喔?孔子回答:「過猶不及。」(先進)子張的超過和子夏的不及都不好。一般人通常會認為「超過」比「不足」來得好(特別是好德性),但孔子卻認為兩者都不好,因為都有所偏頗,都不符合中道。

與其超過,寧可不足

  在某些情況下,針對某些項目,孔子甚至認為「超過」比「不足」還要來得不好,譬如他說:「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述而)孔子認為奢侈就顯得不謙遜,節儉又顯得寒酸,但與其不謙遜,寧可寒酸。

  有些原本是好事,但如果過度也就會變成壞事,譬如他說:「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泰伯)看見有人做了不仁德的事情,出面規勸制止,也是應該的,但若逼迫得太厲害,就會出亂子。「禮」也是一樣,太過多禮,就會顯得矯情,讓人懷疑是否別有用意。他的弟子子游也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里仁)事奉君主若太過煩瑣親密,就會遭受羞辱;對待朋友太煩瑣親密,也會被疏遠。

執其兩端,而用其中于民

  但要如何恰到好處呢?首先,要想奉「中道」而行,就要先知道什麼是「兩端」。《論語》提到,堯要傳位給舜時,勸舜要「允執其中」(堯曰),意思是真誠秉守不偏不倚的中道。其實不僅治理國家如此,其他各方面也都應該這樣。

  在後來的《中庸》一書裡,孔子稱讚舜在治理國家時是「執其兩端,而用其中于民」,也就是先了解凡事都有兩個極端(高與低、過與不及等),對它們都有掌握,但卻不走極端,選擇「中道」而行,也就是要「執兩用中」。

  這種「執兩用中」不只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更是我們達到此一境界的方法與原則。但你一定要先知道自己是位於兩個極端的哪一邊、哪一個點,然後才能夠有所調整。但所謂「中」,並不是將兩個極端相加除以二,然後得到一個「中間點」;而是能達到平衡、和諧的「中」。它不是一個「定點」,而是指「適度」或一個「合宜的範圍」,會因人、因時、因環境而有所出入。譬如對幸福的追求,幸福可以分為個人幸福與集體幸福兩大範疇,它們就好像兩個極端,如何在追求個人幸福和集體幸福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就是你追求幸福的中庸之道,而這個平衡點是會隨著你的年齡而一再挪移的。

孔子所舉的兩種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動態性還不只於此,當子路問:「聞斯行諸(聽到了就要行動嗎)?」孔子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先進)意思是要子路先聽聽父兄的意見,不能自己隨意而行。但當冉求也來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回答:「對,就是要聞斯行諸。」公西華感到不解,問為什麼對兩個人的回答不同?孔子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他觀察到冉求行事總是退縮不前,所以鼓勵他,要他積極一些;而子路好勇過人,所以就約束他,要他退一步多想一些。

  這除了表示孔子在對學生「因材施教」外,也為中庸之道的動態性、還有要如何「執兩用中」提供了具體的方法。

  《左傳》更記載,當鄭國的子產把國政交給子太叔時,曾為他剖析寬厚與剛猛政策之利弊。子太叔本來採用寬厚的政策,結果盜匪四起,於是心生後悔,又改採剛猛的政策,將沼地的盜匪全數剿滅。孔子對這件事發表看法說:「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在這裡,中庸之道不是靜態的某個點,而是要拉長時間來看,它是剛猛相濟與相繼的動態關係。

用智慧去判斷,用禮去衡量

  古希臘的哲學家也講「中庸之道」。亞里斯多德在為道德尋求定義時,認為只有在兩個極端之間求得適當的中道,才是「道德」,譬如「勇敢」是「怯懦」和「魯莽」這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道,而「節制」則是「吝嗇」與「浪費」這兩者之間的中道。這跟孔子的看法其實差不多,只是亞里斯多德認為什麼是中道、又要如何達到中道,必須靠個人的智慧去判斷、琢磨;而孔子則認為「禮」才是它最佳的參考指標。

  在《禮記.仲尼燕居》裡,孔子說:「夫禮所以制中也。」禮就是讓行為表現得恰到好處的一個依據,從前面的介紹可知,像仁、義、勇等美德也都要受到禮的規範,才能有最合宜的表現。這聽起來似乎太老生常談了,但「中道」就是「常道」,有禮有節、近情近理,就是中庸之道,最尋常的其實也是最難做到與持續的。

  做為一個現代人,在這個問題上要想「執兩用中」,最好是看看「禮」怎麼說,然後再用自己的智慧做判斷,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中道」。

和諧與平衡才是可長可久的最佳狀態

  孔子的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諧與平衡。和諧與平衡其實也是所有生物體的最佳狀態,應該也是個人、群體、社會、國家、世界所應該追求、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而這個最佳狀態其實就是最尋常的狀態,因為中庸之道就是「常道」,最尋常的道理;和諧與平衡就是最尋常的狀態。

  在當今社會,很多人為了吸引注意,而故意走偏鋒,以極端的方式引人側目,雖然能達到一時的效果,但來得快去得也快,因為極端必然是「無以為繼」的,也無法做為「常道」的。我們要走得久、走得遠,而且走得好,就要走中庸之道,平平常常、近情近理,看似簡單,卻是難以達到的至高境界。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