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在塵網裡,搭建美好的和諧 3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除非你遺世獨立,否則除了親人和朋友外,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並和他們產生深淺不一的互動。表面上,這些人和我們的關係不是很大,但就像英國詩人丁尼生所說:「我是我所遇到的人的一部份。」這些人其實也都成了我們人生的一部份。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能讓我們心情愉快、工作順利,更有助於個人志業的發展與社會整體的和諧。如何看待他人、了解他人,和他們好好相處、互動,已成為一門越來越重要的學問,更是正向人生追尋的目標之一。
孔子待人以「仁」為核心
孔子的待人之道其實很簡單,核心要義只有一個字,就是「仁」。我們要以仁愛之心來對待別人,前面已說過,消極的做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譬如你不想被人懷疑,那你就不要先懷疑別人,也就是對人要「不逆詐,不億不信」(憲問),不要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也不要動不動就猜測別人不誠實;換言之,就是要以正面、陽光的態度來看人,不要先入為主地把對方想成壞人。
積極的做法則是子張問仁時,孔子所回答的「恭、寬、信、敏、惠。」(陽貨)我們對人要恭敬、寬厚、誠信,要敏於體察別人的心意,要懂得去嘉惠、幫助別人,進而做到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
人際關係基本上是一種「回饋」,每個人希望得到的都是「正向回饋」,而非「負向回饋」。如果你動不動就要懷疑別人,老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對別人擺出防衛的姿態,那別人怎麼可能對你有好感?會真心誠意對待你?結果當然就會造成惡性循環。但如果你待人寬厚誠信,那別人很可能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你,在良性循環之下,你自然就能擁有更美好的人際關係。
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我們周遭的人不只三教九流,而且各有賢不肖。對於這種人與人間的差別,我們最好以孔子所說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來理解:大家的本性其實都非常接近,今天的差別主要來自後天的際遇,際遇有好有壞,很多都不是我們自己想要或者能掌握的。「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子張)如果能知道對方成長過程裡的真實情況,了解造成他今天這般模樣的來龍去脈,那麼我們就能對他的處境多一份同情,不應該對他幸災樂禍、更不可讓自己洋洋得意。
孔子的學生子張說:「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子張)想當一個有修養的君子,固然要對有賢德的人表示尊敬,但也應該接納普通的凡夫俗子;要能夠嘉許優秀的人才,但也應該同情那些能力不足的人與弱勢族群。子張說這樣的觀點是他「聽來」的,很可能就是聽孔子說的,因為這正是他所說「汎愛眾,而親仁」(學而)的具體表現,社會上每一個人都需要愛,也都值得愛。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只要是人,難免就會有一些毛病、缺點、甚至過錯,對此,孔子給我們的原則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衛靈公),要多要求自己而少責備他人。多要求自己,可以讓自己更趨完善;少責備他人,可以減少別人的怨懟。這樣不損人而又利己,何樂不為?
所謂「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子張)對於別人的行為,我們不宜太過吹毛求疵;別人對我們有什麼惡言惡行,過了就算了,也不必一直放在心上。「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公冶長)伯夷、叔齊是孔子敬佩的古人,不念舊惡不只在表示他們的仁慈,更在顯示他們的偉大,因為就像印度聖雄甘地所說:「弱者無法寬恕別人,寬恕是強者的特質。」你如果無法寬恕別人對你的錯,甚至無法忘懷而一直懷恨在心,那只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待人固然要寬厚仁慈,卻不能因此而淪為濫好人,我們還是要有自己的原則。雖然說讚美比批評更能得到別人的喜愛,但如果誇大其辭,甚至盲目讚美,那就成了諂媚,孔子不隨便批評別人,但也不輕易讚美他人,「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衛靈公),他讚美的都是通過他檢驗的。當別人對我們做得太過份時,我們雖然不可「以怨報怨」,但也不必「以德報怨」,而是要像孔子建議的「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憲問)用恩德回報恩德,至於仇恨,則用公正的方法回報即可。
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對同一個問題,大家會有不同的看法乃是天經地義,如果你認為你的看法有道理,希望別人尊重你;那別人也會認為他們的看法有道理,也希望你尊重他們。能抱持這樣的心態,那麼在聽到不同的意見時,就不會立刻心生排斥心理而劍拔弩張。
對於別人所發表的不同意見,我們雖然要表示尊重,但也不必盲目苟同。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的建議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也就是君子與他人和睦相處,但卻保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會結黨營私;而小人則是屈從人意,但卻又不能與人和睦相處;而且專門喜歡與人勾結,謀取私利。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人與人之間雖然有遠近親疏,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人類」這個身體裡的一個細胞,也是我們所遇到的人的一部份,彼此休戚與共。就像北美的印第安酋長里昂斯所說:「雖然我們在不同的船上,你們在你們的汽船而我們在我們的獨木舟上,但我們共享著同一條生命之河。」單單這一點,我們就應該彼此尊重,彼此珍惜,彼此相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