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011 仁者愛人:發揮本性,擁有理想的自我

瀏覽次數: 29

貳 在浮世裡,形塑高雅的人格 1

  在當今的社會裡,很多人都高呼要「做自己」,但若問「你想做什麼樣的自己?」「你心目中理想的自我是何模樣?」多數人卻都答不出來,這表示大家只是隨便嚷嚷而已,根本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

  所謂「理想的自我」,並不是指容貌、穿著等外表,而是你想擁有什麼讓你自覺滿意的品性或特質。如果你想要擁有一個自覺滿意的人生,那就必須把這個問題想清楚,因為成為「理想的自我」正是你所要追尋的重要理想之一。

「仁」與生俱來,不假外求

  在孔子的心目中,「理想的自我」是要成為一個君子,而君子應該具備的最基本品性是「仁」。在《論語》裡,提到最多的語彙就是「仁」,它不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觀念,更是他所有思想的基礎與根源。

  很多人以為,孔子高呼了兩千多年,但依然是「不仁」之人充斥的「無仁」社會,所以孔子可能陳義過高。其實,想要擁有「仁」這種品性,並不困難,更無需刻意栽培,因為「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孔子認為「仁」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之一,也就是來自孟子所說的「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感心,它不假外求。

  近年來,大腦科學家對人類腦部的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顯示,我們在目睹他人受痛苦的影片或只是聽聞對方痛苦的描述,腦部相關部位就會出現跟對方(真正受痛苦者)類似的反應,這表示對他人的痛苦或快樂,我們的確能感同身受,也就是「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是符合科學的論述。所以,以同感心為基礎的「仁」為人之本性是千真萬確的。

從「孝弟」推廣為「愛人」

  科學研究也顯示,兩個人的關係越親近,感同身受的反應就越強烈。父母跟兄弟姊妹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所以,孔子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也是符合科學的說法。人人都具有的親情(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姊妹友愛)就是「仁」的最初表現與根本。

  如果能將這種親子與手足之情推而廣之,成了愛朋友、愛鄰人、愛同胞、愛人類……,那同樣是「仁」,而且是孔子所讚許和追求的更高形式的「仁」。這也是樊遲問仁時,孔子回答「愛人」(顏淵)的原因,因為「愛人」就是「仁」的最佳定義;「仁愛」並列成詞,也是來自這裡。

表現仁愛之心的兩種方法

  那要如何對他人表現仁愛之心呢?最基本的原則還是以同感心來對待他人。消極的做法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加在別人身上。除了「如果你不想被別人侮辱,你就不要去侮辱別人」這類大家耳熟能詳的模式外,還包括「如果你討厭噪音、討厭髒亂,你就不要大聲喧嘩、亂丟垃圾、隨地吐痰去為別人製造噪音、製造髒亂」這類侵犯他人權益,跟「公德」相關的行為。

  積極的做法則是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自己想要過幸福快樂的生活,那麼就會希望別人也都能過幸福快樂的生活。這跟佛家所說的「自他不二」與「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正表示孔子所說的「仁」跟佛家的「慈悲」有很大的交集。

仁是諸多美德的基礎

  「仁」之所以被認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不只因為「苟志於仁矣,無惡也。」(里仁)有仁心的人,很少會再做壞事;更因為有很多美好的品性或美德都來自「仁」或是「仁」的表現。譬如當樊遲再次問仁時,孔子回答「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這就是他初始答案「愛人」的衍伸,當你心中有「仁」時,日常起居就會恭謹,做事會嚴肅認真,待人也會忠心誠意。

  而當子張問仁時,孔子之所以回答「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陽貨)主要也在於他認為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這五種德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都來自「推己及人」的仁愛之心。其他像「仁者先難而後獲」(雍也),則是後來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源頭。

如何找回迷失的仁心?

  「仁」雖然說是人的本性,但卻常常受到個人私欲、情緒的蒙蔽,不僅無從發揮,而且還會讓人做出違背仁愛的種種過錯與惡事,最明顯也最多的就是因為一己的方便、放縱,而做出侵犯他人權益、有失公德的小錯小惡。即使像顏回這麼品德優秀的人,也只能「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其他人就更等而下之了。話雖如此,但孔子還是認為「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里仁)因為屬於我們本性的「仁」只是暫時迷失而已,要將它找回來其實也不是太困難的事,孔子建議了兩種方法:

  一是他對顏回所說的「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緒,讓言行舉止都合乎禮節。因為所有的禮節都是以「仁」為出發點建立起來的,你只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就能像後來禪家所說的「明心見性」,恢復你原有的仁愛之心,並進而讓它成為你行事的準則。很多人想必會認為這四個「勿」陳義過高,確實如此,但如果把它們視為一種理想境界,放在心上,一發現自己越了線,就拉回來一點,久而久之,自然就能見到功效。另一個方法則是像孔子對子貢所說的「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衛靈公),多多親近仁德之士,多多以他們為典範,經由觀摩他們的高尚言行,也能召喚出自己心中本有的仁心與善行。

仁者不受蒙蔽,更非濫好人

  但待人以仁,也不是不問青紅皂白。宰我曾問:「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孔子回答:「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意思是說君子可能基於仁心而受騙到井邊想去救人,但不可能使自己也被陷入井中;他可能一時受騙,但不可能被不合理的事所蒙蔽。

  而仁者更非濫好人,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仁者不僅能愛人,也會討厭那些作惡多端、虛仁假義的人,因為他們的言行傷害到多數人的生活與利益,默許、縱容他們的言行其實是「不仁」的,所以出面加以制止、糾正,才是一個真正的仁者該做的事。

讓仁得到更多的發揮

  當日子平順時,多數人都能發揮他們的仁愛之心,但真正考驗我們的是能持續多久?特別是在危急與困頓的時刻?「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孔子希望我們做個君子,不管在任何環境中,都要時時刻刻以仁為念,不能稍有違背。這也許是太過理想的要求,但既然「仁」是我們原本具有的良好天性,那麼經過自覺的努力,我們就可以讓它得到更多的發揮。而當你表現出更多的仁,你也會對自己更滿意,因為你聽從自己的本性,而有了一個更理想的自我。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