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010 自強不息:健康是最大的資產與能源

瀏覽次數: 14

壹 在陽光中,追尋人生的夢想 10

  有人說健康的身體是「1」,而夢想、志業、能力、工作、財富、愛情、親情、品格、地位等則是「0」。要先有健康的身體,才能發揮你的各種想望和優點,也才能使跟在身體後面的各種東西顯出意義;如果沒有做為前導的「1」,那麼再多的夢想、能力、工作、親情、品格、地位也都依然只是「0」,或者會在瞬間化為「0」。

  健康不只是我們最大的資產,更是唯一的資產:因為沒有了健康,其他資產也都將淪為夢幻空花。一個明智的生命追尋者和夢想家,必然也是一個注意自己身體健康的人。

健康與長壽讓孔子能盡情揮灑

  孔子活了七十三歲,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春秋時代,是屬於長壽者。他早年除了在魯國開班授徒、當過司寇等官職外,五十五歲時,又帶著若干弟子展開長達十四年的周遊列國之旅;六十八歲回到魯國後,還繼續編《書經》、刪《詩經》、作《春秋》的工作。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孔子不僅無勝任這些活動,而且會使各種工作的成果大打折扣,他也就無法留下這麼多事蹟和言論,供後世的我們緬懷與借鏡。

  健康與長壽,除了先天的遺傳外,更重要的是個人後天的保養。健康而長壽的孔子,在《論語》裡雖然沒有特別提到他個人如何保健養生,但從片言隻語的字裡行間,我們還是可以發現孔子的一些觀念與做法,很值得我們參考。我將它們略作整理,條述如下:

樂觀心態與正向思維是健康的基調

  首先,孔子具有樂觀豁達的心態。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孔子是一個「坦蕩蕩」的君子,「不逆詐,不億不信。」(憲問)他不用懷疑的眼光來看待別人和世界;而對自己不如意的人生際遇,他也「不怨天,不尤人。」(憲問)「人不知而不慍」(學而);安貧樂道,「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而)為了實現理想而準備而奮鬥,甚至到了「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的地步。

  根據最近的醫學研究報告,抱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與正向思維者罹患癌症、心臟病、中風等各種疾病的機率和死亡率,都比消極悲觀、憤世嫉俗者要來得低;平均壽命較長、身心都較為健康、生活滿意度也較高。

  樂觀豁達的心態,不只可以讓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更能為實現理想提供不絕的動力,正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培養的健康心態。

智慧與健康、哲學與運動相得益彰

  其次,孔子喜歡運動。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裡的射(射箭)和御(駕車)就相當於現在的體育或運動項目。孔子曾對弟子們說:「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子罕)這表示孔子熟習射箭和駕車這兩個項目,而且更喜歡駕車這種活動。而「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則表示他很可能參加過射箭比賽,並稱讚當時的射箭比賽是一種君子之爭。

  孔子是個人文學者、哲學家,還被尊為「聖人」,若再加上「體育健將」,似乎就顯得不太搭配,但這完全是受限於現代人的狹隘觀念:一個哲學家怎麼可能熱愛運動呢?其實,在古希臘時代,很多哲學家不僅是運動好手,而且還是當時奧林匹亞運動會上的桂冠金牌得主。譬如著有《理想國》一書的柏拉圖,就是奧運會上「自由搏擊」項目的衛冕冠軍,與他名字相關的platon,在希臘原文裡的涵義就是「寬肩膀」。另有資料顯示,德謨克利圖斯、畢達哥拉斯、亞里斯多德,甚至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等人,也都是當年奧運會上的選手。

  智慧與健康、哲學與運動本來就沒有什麼衝突,而且還能相得益彰。健康是一種智慧,運動是一種哲學,我們應該重拾孔子和柏拉圖的愛好。

孔子的營養衛生守則

  第三,孔子非常注意養生。在那個保鮮條件不是很理想的時代,孔子非常注意飲食衛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鄉黨)可以說就是孔子個人的飲食衛生守則。

  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向來有幾種解釋,有人認為這是在說米飯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但不純粹是講究精緻美食,而是這樣處理比較容易消化吸收;有人則認為「厭」同「饜」,意為飽足,整句的意思是在面對精緻美食時,孔子不會縱容口腹之慾,吃得過飽;這跟後面的「不多食」、還有八佾篇的「飯疏食,飲水。」才有一致性。

  接下來的幾句,翻成白話是「飯發餿變味、魚軟了、肉爛了,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味道壞了,也不吃。東西煮得半生不熟、火候不對,不吃;不是當令的食物,不吃。不按規矩切割的肉,不吃;佐醬搭得不對,也不吃。肉類食品雖豐盛,但對它們的攝取還是不會超過五榖雜糧。只有喝酒屬海量,但卻能適可而止,不會出現亂性的情形。不喝市面上賣的酒,不吃市場上買的肉。吃完飯,不會丟棄薑片這種有益健康的佐料(可能含在嘴裡或泡成薑茶);整體而言,不會吃太多吃太飽。

  這些飲食守則不只符合衛生、營養均衡、只吃七分飽,而且遠離可能的黑心食品,即使時至今日,依然值得我們奉行。

生活有規律,怡情有消遣

  第四,孔子的生活很有規律。孔子是個注重「禮」的人,「禮」就是規範,所以不只飲食,其他像穿著、生活作息等,孔子也都有一定的規律。

  譬如「食不語,寢不言。」(鄉黨)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睡覺的時候專心睡覺,不說話、不做別的事;這看起來很容易,其實很難做到。「子之所慎:齊、戰、疾。」(述而)孔子對齋祭、打仗和疾病這三件事非常謹慎,自己生病了,一定會好好尋求治療;但有一次生病時,季康子送藥來給他,孔子在拜謝後說:「丘未達,不敢嘗。」(鄉黨)意思是說他對藥性不了解,所以不敢嘗試;這種不隨便亂吃藥的作法,在今天依然能醍醐灌頂。但他也有輕鬆、隨和、自在的一面,譬如「寢不屍,居不客。」(鄉黨)睡覺不像死屍一樣挺著,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時那樣莊重嚴肅。

  最後,孔子也有一些怡情樂性的消遣。譬如他非常喜愛音樂,而且精通音律,曾經「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而「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述而)則間接表示孔子不僅喜歡唱歌,而且除非當天去弔祭亡者哭泣過,否則每天都會唱歌。這對保持心情愉快、促進身心健康都很有幫助。

健康的身體是靈魂的賓館

  從以上介紹可知,孔子的健康與長壽絕非上天的恩賜,而是來自他個人的注意與努力。當然,健康與長壽也絕非他人生的目的,而只是有助他實現理想、成就生命意義的條件。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健康的身體是靈魂的賓館,生病的身體則是靈魂的監獄。」很多人仗著自己年輕力壯,為了實現夢想而焚膏油以繼晷,任意揮霍自己的身體,這其實是最得不償失的行為,因為健康一旦失去,就很難再挽回,你的夢想之路也會變得前途多艱。

  即時注意健康、保持健康,才是最明智而實際的作法。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