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003 盍各言爾志:要把雞蛋放在什麼籃子裡?

瀏覽次數: 32

  如果說人生是一種自我追尋與自我實現的歷程,那你得先弄明白:你到底想追尋什麼?想實現什麼?你的人生理想又是什麼?也就是說,你準備把你的雞蛋放在什麼籃子裡?這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問題。就像孔子的門生有子所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而)在確立自己想追尋、實現的理想後,你的人生才會有方向、有目標、有道路;而它們,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志向。  

子路、顏回和孔子「人各有志」

  孔子鼓勵他的學生即早發現、表白自己的志向。有一天,當他和子路、顏回在一起時,他主動引導他們「盍各言爾志?」子路說他「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也就是說他的志向在於廣交知心朋友,和他們共享各種生活用品;顏回說他「願無伐善,無施勞。」希望能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也就是以完善自我、待人謙和為目標。在子路的反問下,孔子則說自己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讓老年人得到安養,朋友們互相信任,年輕人得到關懷;也就是說他希望能為社會的安和樂利貢獻心力。

  師生三人各有不同的志向,多少是在反映他們各自的稟性與關注。但在言談間,孔子並沒有對子路和顏回的志向做出褒貶,更沒有說自己的志向比他們高明;這多少表示孔子認為「人各有志」,一個人的志向只要合乎自己的稟性、興趣和信念,都值得鼓勵,並應該給予尊重。在立志時,我們要聽從的是自己生命的鼓聲,而不是別人的指令。

「志」的範疇與階段性

  除了「人各有志」,孔子更認為一個人的理想或志向應該是多面向的。這不是說我們要同時有好幾個目標,而是人生有很多範疇或層面,在不同的範疇和層面,我們最好都能有努力的方向和想要達到的目標。在《論語》裡,孔子最少提過「志於學」、「志於仁」與「志於道」這三個項目,「學」是指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目的在充實自己、認識世界與具備謀生本事;「仁」是在人格修養、待人接物方面努力的鵠的;而「道」――一方面要追求真理,一方面想實現先王之道,則是他人生奮鬥的目標。

  人生的目標也有階段性。在先後順序上,「學」最先出現――「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為政),它也是實現「仁」與「道」的基礎;但直到老年,孔子依然「學而不厭」,這說明真正的志向和理想是不會輕易消失的。「學」、「仁」與「道」這三個目標不僅不相衝突,而且還能相輔相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其實就是在實踐他所追求的「仁」與「道」。我們可以這樣說:階段性的目標讓我們的人生能夠循序漸進,而多元的志向與理想則為我們帶來豐富又均衡的人生。

「無欲速,無見小利。」

  在追求人生的目標時,孔子提醒我們:「無欲速,無見小利。」也就是切忌急功近利,因為「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既然要「志於道」,那就要追求「大道」,一如子夏所言「小道」雖然「必有可觀者焉」,但「君子不為」,因為「致遠恐泥」(子張)――會妨礙更遠大的目標。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好高騖遠,但孔子其實是勸我們要如德國文豪歌德所說:「不要作小夢,因為它們沒有力量撼動人心。」只有遠大的目標和夢想,才能激發鬥志,而我們也才能在其中成長。

  有人也許會說,孔子所說的遠大目標和理想顯得空泛、大而無當,不像現代人「立志當醫師」或「三十歲賺進第一個一千萬」那般具體而明確。其實,孔子的「志於仁」比「立志當醫師」高明許多,因為「當醫師」只是實現「仁」(仁愛、助人)的一種途徑或職業;將人生的志向侷限在某種職業上,反而是褊窄、低層次的;我們要「立」的應該是像孔子所說,能為人生指出大方向、大原則的「志」。

真正的「志」讓人定心

  人生的目標,特別是遠大的目標,都不是一蹴可及的,通常必須面對各種橫逆與挫折,這時也是考驗個人志向的真偽與可信度的關鍵時刻。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真正的志向是不會輕易被剝奪、妥協或放棄的,而也唯有在風雨飄搖中仍堅定不移的,那才是可以信賴的志向。

  有了遠大的志向和明確的目標,除了能將生活納入軌道,讓生命充滿意義外,還可以讓我們定下心來,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誘惑和干擾,就像孔子所說:「茍志於仁矣,無惡也。」(里仁)如果已經立志要做個正人君子,你就能對邪惡的誘惑敬謝不敏。而既然「志於道」,要追求真理或實現先王之道,那就不會也不應該再以「惡衣惡食」為恥(里仁);甚至還能讓人產生神聖的使命感,不畏外在的種種橫逆,就像孔子在周遊列國途中,受到桓魋的追殺時,能神態自若地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清晰的志向與堅定的意志讓人心安理得,勇往直前。

孔子和羅素的提醒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際遇,但人生重要的不是你從哪裡來,而是你將往何處去。沒有方向的人生,就好像沒有羅盤的航行,會讓人迷失在茫茫人海中。立志,就是要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方向,也可以說是在為自己生命的熱情找到可以投注的對象。英國哲學家羅素說:「有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熱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那就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跟孔子所說的志於學、志於仁與志於道非常類似,當你在為自己的生命熱情尋找投注對象,為自己的人生尋找方向與目標時,孔子和羅素都提醒我們,如果想要有豐富而均衡的人生,那就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而應該在不同的領域各有不同的目標。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