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貳 象數易:參透天機的野望與虛實 1
《易經》的第一個面貌或最原始的功能是用來預測吉凶。自從人類懂得思考後,就認為大至天地、部落(國家),小至個人、草木,在冥冥中都受到某些力量的牽扯,而決定它們可能的發展和未來。如果能找出這些具有影響力的因素,釐清它們的運作法則並建立一套判讀方法,就可以預測吉凶,進而知所趨避,好增進個人及集體的福祉。
世界各地先民基於同樣的心思,發展出類似的預測方法。就性質而言,可分為「占」與「卜」兩大類:「占」是指觀察既有的種種徵候,並整理出研判的方法。譬如占夢、占星、占地(堪輿)、占物、占身(體相)等。「卜」是指先透過人為操作產生某些訊息,再加以研判的方法,譬如獸骨卜、扶乩、求籤、塔羅牌、測字、八卦推演等。在中國,它又再細分為兩種:燒灼龜甲獸骨,觀其紋路的稱為「卜」,手執蓍草分合演算的叫做「筮」。
在目的上,這些預測方法又可分為「了解神明意旨」與「探索自然法則」兩大類:到廟裡擲筊求籤、祈求神明賜夢、人為操作祭神供品(雞頭、獸骨)求神賜意、請神鬼降靈口述或書寫,由此得到的影像、文字及符號被認為是神意的顯露,解讀這些訊息以預測吉凶就是想「了解神明意旨」(天意)。至於占星、堪輿、體相、八字、紫微斗數等,則是直接觀察研判天文、地理、人類身上及周邊事物的特徵與變化,建立它們背後的運作法則,然後再根據這些法則去預測未來、趨吉避凶,這就是在「探索自然法則」(天道)。
我們一般所說的「天機」,其實就包含「天意」與「天道」。但由「了解神明意旨」轉為「探索自然法則」——將人格化的天(神明)變成非人格化的天(法則),不再事事依賴神,而必須靠自己的眼睛和思維去尋找決定命運的潛藏因素,好趨吉避凶,這多少是在反映人類心靈與知識的進化。
用《易經》來預測吉凶,在方法上屬於「筮」;就目的來說,則是兼顧「天意」與「天道」,可以說是古典預測術裡較為繁複、也較為精進的一種。《繫辭下傳》對它的理論基礎做了簡單的說明:「古者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姑不論八卦是否真為伏羲氏所作,最後兩句清楚告訴我們,創建與運用八卦的目的是為了瞭解神明意旨——「以通神明之德」,還有探索萬物的運作法則——「以類萬物之情」。
先說「探索自然法則」。根據傳統說法,古代的智者在觀察天地萬物、自身及周遭的一切後,將它們依性質分為八大類,並以乾()、坤(
)、震(
)、巽(
)、坎(
)、離(
)、艮(
)、兌(
)八卦來表示,然後再推演成乾(
)、坤(
)、屯(
)、蒙(
)、需(
)、訟(
)……等六十四卦。最後,每個卦又都賦予具有說明和預測性質的卦辭與爻辭(總共有六十四則卦辭和三百八十六條爻辭)。
六十四卦與三百八十六條爻辭,可以說是古人觀察與探索萬物的成果,有人說它們好比六十四個定理、三百八十六條公式,大家只要依循一定的程序,找到對應的定理和公式,按圖索驥,就可以理解或預測尚未發生的事物。但這個程序不是要你將想問的事情直接「套進」那些定理或公式中,而是要有一個「起卦」的儀式:準備五十根蓍草,心中默念想問的問題(慎重的還需焚香祝禱),然後由你對蓍草作一系列的「取」與「分」,而得到一個卦,才能進行判讀。但你為什麼會作那種「取」與「分」(特別是「分」),看似隨意,其實冥冥中有「不明」力量的介入,這個不明的力量就被古人認為是「神明的意旨」。
因為《易經》卜卦具有這樣的特性,所以一直被認為是既神祕又深奧的古典預測術,時至今日,仍讓某些人認為具有無窮的魅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