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9095 蒙童求我:傳統教育理念的弦外之音

瀏覽次數: 60

拾 調和陰陽:站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叉路口 5

  蒙卦是《易經》的第四卦,蒙有蒙昧與啟蒙兩種含意。如果你一頭栽進《象傳》、《彖傳》、《繫辭傳》、《序卦傳》等對它的詮釋,那你可能陷入千百年來的泥沼;但如果你不加理會,只看卦爻辭,多花點心思,那你就可以聽出它的弦外之音,賦予它不同的新義。

  蒙卦卦辭:「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亨是亨通、順暢;「我」指貞人,不是貞人有求於蒙昧之人,而是蒙昧之人心存疑惑來向貞人求教。第一次卜筮告訴他結果,但如果他又再三要求卜筮,那就褻瀆了神靈,貞人就不會再告訴他結果。

  很多人指出,這個卦辭也間接說明了為什麼卜筮只能「問一次」。因為求神問卜最重要的是要「虔誠」,神明已給你指示了,你還想再問,那就表示你不尊重神明、懷疑神明、褻瀆神明,所以你想「再問一次」,那不只會失靈,而且礙難照辦。但我從這裡面看到的卻是「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怎麼說呢?因為古代的貞人、巫師不只靠預測吉凶來為人解惑,同時也是在為蒙昧者提供教育,卜卦、畫符、解籤之時,順便教導你一些歷史、文化與人生哲理。蒙卦卦辭要告訴我們其實是中國古人對教育的兩個重要概念:

  一是在遇到自己不懂的事物時,應該主動向人求教、學習,要自己去找老師,而不是等老師來找你。一是對不懂的事物你可以問,老師通常也會樂意回答你,但「中國的老師」卻不喜歡人家「問太多」,如果你一直問,甚至對他的回答提出疑問,那不只會讓老師覺得煩,而且還會被認為是故意找碴,「藐視師長」。

  這種教育氛圍,相信很多人到今天都依然能感同身受、心領神會。雖然過去也有人認為蒙卦跟啟蒙教育有關,但還是誤解其真義,譬如初六爻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傳統的解釋望文生義,說是利用受刑人來啟發蒙昧者,但請問有誰看過這樣的啟蒙教育?考證字義,刑通型,說通脫;這句的意思應是作啟蒙教育時,要為初學者提供典範(型人,類似現在所說的達人)做正向學習,以免將來因犯錯而受刑罰(桎梏),如果任其自由發展,那就會危險。提供正面典範、做正向思考與學習,正是孔子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肯定與採行,可嘆一些腐儒卻做了完全違背孔子理念的解讀。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包容蒙昧之人,教育不是一蹴可及的,我們要有耐心地開導蒙昧無知者。像結婚成家、讓子女持家立業,如果能以寬容之心循序漸進,就會不錯。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意思是不能娶這樣的女人,因為她們見到有錢的男人就委身相從,沒什麽好處。這跟教育有什麼關係?一是教育可以讓我們識人,及早避開唯利是圖者。一是教育可提高我們的品德,免於淪為唯利是圖者。

  六四:「困蒙。吝。」受困於蒙昧之境是危險的。要免於受困,就要不斷多方學習。六五:「童蒙。吉。」兒童幼稚無知,為什麼說「吉」呢?一是他們若能好好接受教育,就會是好事;一是我們不管多有知識,都應該保有如童稚般的「赤子之心」。

  最後,上九:「擊蒙。不利爲寇。利禦寇。」我們終於因教育而破除(擊)了原先的蒙昧無知,但獲得的知識不可用來掠奪他人(為寇),而應該用在防範、解決各種危害(禦寇),增進個人及全民福祉上頭。

  像這樣,不必靠《易傳》的解說和協助,我們還是可以看懂蒙卦,而且還為它開另一扇窗,看到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幾個理念,其中有些依然值得我們參考,但有些則是要引以為戒的。也許這才是《易經》的真正迷人之處,不必「多問」老師,而靠自己「多思考」,你就能找到它的新義。

分享: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