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 調和陰陽:站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叉路口 2
想要使《易經》獲得新生命,就得先讓它擺脫舊泥沼。受到儒家學者推崇的《明夷待訪錄》是我們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它是明末清初黃宗羲的重要著作,書名有點特別,需稍作解釋:明夷是《易經》第三十六卦的卦名,卦象(Y)為離(火)在下、坤(地)在上;根據義理派的說法,這是指光明的離火被掩蓋在地下,象徵光明被阻或是昏君在上、明臣在下,君子在艱困中要堅守正道。黃宗羲以此來表明此書寫作的時空背景,他成長於政治黑暗的明朝末年,父親為東林黨人,被宦官所害;而他則加入反抗宦官的復社;明朝滅亡後,轉而投入抗清運動。
明夷,生動地反映了他所置身的環境。那「待訪」呢?黃宗羲在自序裡說:「吾雖老矣,如箕子之見訪,或庶幾焉。」明夷卦的六五爻辭:「箕子之明夷。利貞。」義理派的解釋是:箕子處在商紂無道的時代,不僅不被重用還被關,但他堅定其志。武王克商後,特地去拜訪他,向他請教治國之道,而箕子也向周武王陳述了治國的九大方針,周武王接納他的意見,天下因而大治。黃宗羲顯然自比為箕子,等待聖君的來臨,而這本《明夷待訪錄》就是他所認為的理想的治國方針。
黃宗羲雖然沒有等到他的聖君,但兩百多年後,這本書卻對梁啓超、譚嗣同、鄒容等人產生相當大的影響,而讓他們在讀後受到激勵,紛紛走上鼓吹民主、君主立憲或革命之路。有人認為《明夷待訪錄》可以媲美法國盧騷的《民約論》,等同於中國的「人權宣言」,但這其實言過其辭,黃宗羲的政治主張以傳統儒家的「天下為公」與「三代治世」觀為主,也大大發揮了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跟過去不一樣的地方是他並非「光說不練」,而是提出具體作法:不僅要張嚴格限制君主的權力與享樂,並對政體、教育、選舉、法制、官制、兵制、田制、財政等都提出可行方案。但基本上,還是「聖君賢相」的格局,雖然要提高民權,但並沒有「主權在民」的概念。
話雖如此,但在近四百年前的中國社會能提出這樣的主張,已經相當不簡單,特別是它又和《易經》掛勾,那種孤臣孽子的心思就更加讓仁人志士蕩氣迴腸,而明夷卦也因為黃宗羲的這本書大大增加了它的知名度和意涵。
但我們在「歷史易」裡已提過,何謂「明夷」並非只有傳統義理派的一種解釋。義理派根據卦象說它代表「火入地中」,所以「夷者,傷也」,明夷是「光明受阻」,於是就開始儒家執念裡永遠擺脫不了的君臣關係聯想,說什麼「昏君在上,明臣在下」啦,但又無力推翻昏君(想都不敢想),而只能在那邊怨嘆、等待、期盼。但老實說,我在六個爻辭裡,一點也看不出有什麼「昏君在上,明臣在下」的蛛絲馬跡。而對卦辭裡的「利艱貞」,高亨等學者認為它是斷占語,意思是卜問艱難之事,遇到此卦此爻,表示吉利;但義理派卻將它說成昏君在上,君子最好在艱困的環境中堅守正道。
這些前面多多少少都提過,在這裡重提,主要是想指出當黃宗羲和《易經》掛勾,而且以義理派的觀點提出他的《明夷待訪錄》時,則不用卜卦、不用閱讀也可知,他的見解是不可能有什麼突破性創見的,因為他陷入了文化的泥沼,只能在「天下為公」和「三代治世」的古老格局裡添枝加葉,而無法有真正的變革。
要有真正的突破,就必須先破除對《易經》卦爻辭的義理性解釋。明夷不只是光明受阻,更可以是巨大的鳥或閃亮的箭(詳見〈箕子之明夷:彗星撞中國的調查報告〉一文);坤上離下也不只是光明被大地掩蓋,而是火山裡有著滾滾岩漿!如果黃宗羲能這樣想,把明夷卦或自己看成是射向昏君的閃亮的箭,或是蓄勢就要噴發的活火山,那麼他寫出來的《明夷待訪錄》也一定會不一樣。想要有新的領悟和突破,就必須對《易經》有不一樣的詮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