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ycwang-world.com/wp-content/uploads/2024/08/△43.jpg)
玖 生活易:華美人生的採集與品味 5
現在已經很少人會去讀《文心雕龍》,但多少知道它是南北朝時劉勰談文學理論的經典之作。「文以載道」這句成語,不管是誰先說的,其原點應該都是來自《文心雕龍》,因為《文心雕龍》開宗明義第一篇就是「原道」,談「文學之道」。而這個「道」,基本上就是《易經》所說的「道」。
劉勰在〈原道篇〉裡說:「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讚神明,《易》象惟先。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又說:「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這些段落不只告訴我們,其立論乃是奠基於《易經》;而且,《文心雕龍》共計五十篇,除〈原道〉一篇通論外,其餘四十九篇則屬實用性批評,更是對《繫辭上傳》所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模仿。
知道這些,也許無法誘發現代人閱讀《文心雕龍》的興趣,但最少能讓人明白「文以載道」的「道」,絕不只是後來被狹隘化的「儒家道統」,而是包括整個宇宙、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運作法則。像這樣,《易經》不只是個觸媒,提供劉勰創作的靈感;它也像一個窗口,讓現代的我們看到一本書、一個作者的紋理與心思,而讓我們產生不同的領悟。
即使時至今日,還是有不少學養宏富之士,喜歡藉《易經》來寓寄他們的所思所感。當代知名作家與畫家木心,有一本談文說藝的短文集《素履之往》,書名就來自履卦的初九爻辭:「素履。往无咎。」《象傳》對此的解釋是:「素履之往,獨行願也。」意思是說以樸實無華、清白自守的態度來為人處世,就不會招惹是非,也是個人獨立於天地間的心願。木心可能就是要以此來表示或傳達他個人對人生、藝術、創作與生活的基本態度和風格。
《素履之往》第一輯的章名:〈庖魚及賓〉〈朱紱方來〉〈白馬翰如〉〈巫紛若吉〉〈亨於西山〉〈翩翩不富〉〈十朋之龜〉〈賁於丘園〉〈麗澤兌樂〉〈與爾靡之〉等也幾乎全部來自《易經》的卦爻辭,這除了表示木心很喜歡這些卦爻辭所具有的文藝氣息外,更讓我們發現木心的這些短句小品跟《易經》的卦爻辭類似,在簡潔中含有豐富的意象。當然,你必須先對《易經》有所認識,才能領略箇中的奧妙與趣味。(眼尖的讀者也許已發現,本書一○一篇的篇名前段,也都是來自《易經》的卦爻辭。)
金庸的武俠小說風靡華人世界,幾乎成了兩三代華人共同的記憶。但與其說金庸是在為我們創造文化記憶,不如說他是在喚醒大家共有而古老的文化記憶。他的江湖、九大門派、九陰真經、降龍十八掌、乾坤大挪移、倚天屠龍、華山論劍、葵花寶典等等,都是只有華人才能體會的特殊文化概念和符碼,而其中關係最深的就是《易經》。
在金庸武學裡,讀者最熟悉的大概是「降龍十八掌」了,蕭峰、虛竹、洪七公、郭靖、謝遜、張無忌等豪傑都練過,是丐幫的絕頂武學,十八個招式除了第九式雙龍取水是來自佛經外,其他像亢龍有悔、飛龍在天、見龍在田、潛龍勿用、或躍在淵、龍戰於野等,都出自《易經》爻辭,而又以乾卦最多。表面上看,這套拳法似乎充滿了陽剛之氣,但其實它是「勁力忽強忽弱,忽吞忽吐,從至剛之中生出至柔」,拳法以「降龍」為名,而且第一式「亢龍有悔」就在強調不宜太過陽剛,而應該剛柔並濟。
同樣的觀念也反應在武當派的兩儀劍法和黃裳的《九陰真經》裡,黃裳之名出自坤卦的六五爻辭,「九陰」似乎讓人感到一股陰柔寒意,但其實它也是剛柔相濟、陰陽互補的,而這也是它勝過少林寺「九陽神功」的原因。金庸武學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中華文化的人生最高境界,也是宇宙與這個塵世的終極究竟――「一陰一陽之謂道」。
認識《易經》、了解《易經》,也許無法讓你預測吉凶,但卻能增加你的文化底蘊,而讓你在閱讀嚴肅或虛構的文學作品時,多一點深沉的品味和優雅的情趣。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