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 生活易:華美人生的採集與品味 4
清代文史學家章學誠在《文史通義》裡說:「《易》象雖包六藝,與《詩》之比興尤為表裡。」他認為《易經》和《詩經》在很多地方互為表裡,所謂「比興」就是藉「比」喻讓人「興」起創作者所要傳達的某種概念或情感。我們在前面已談過不少《易經》卦爻辭的詩意,還有和《詩經》的比較,本文另從水墨畫與書法來看它們和《易經》關係,並藉此來呈現與讓大家體會《易經》的美學。
章學誠說《易經》的設象,有「天地自然之象」和「人心營構之象」。傳統國畫,特別是水墨畫,最能傳達這兩種「象」,當畫家用筆墨在宣紙上畫出一幅山水時,並非單純地描繪「真實的自然」,更是想呈現他「心靈的自然」,他所認為的「美」。雖然畫家們的風格與品味不同,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他們的作品中發現幾個共通點:
一是「對比之美」:水墨畫作畫的材料黑墨與白紙,就好像陰與陽,有明顯的對比關係。而且水墨畫不像西方的油畫,畫面上一定有大小、形狀不一的留白處,它們跟黑墨勾勒出來的山水同樣重要,與景物形成另一種對比,在黑白、有無、虛實的相互錯綜中,讓人感受到一種特殊而單純的美。
一是「變化之美」:大多數的水墨畫都以黑色的點線去造型,但卻有勾、皴、點、染等各種技法,而色澤更是濃淡不一、變化多端,因此,單用一種顏色就表現出自然界的日月山河、木石花草、鳥獸蟲魚等景物,而且層次分明;就好像用陰陽爻的多寡與排列,組成六十四卦,以極簡的方式道盡萬事萬物的變化之美。
一是「和諧之美」:雖然有黑白對比、黑白變化,但整體觀之,每一幅畫卻又都是均衡、和諧的。這種和諧就好像太極圖,由原本對立(比)的黑白陰陽魚因互補而形成一個完滿自足的圓。
一是「天人合一之美」:如果把自然界的山水、木石等景物視為「天」,人和人為的屋宇、舟車等視為「人」,那麼傳統的山水畫呈現的是一種鮮明而特殊的「天人」關係:首先映入眼簾的必然是壯闊的自然景觀,你要仔細近觀,才會發現在山路邊有一拄杖老者、斷崖上有一盤坐僧人、樹叢裡有一間茅屋、河上有一條小船……,「人」與「天」渾然成為一體,人不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在自然中顯得卑微(范寬還把他的名字隱藏在《谿山行旅圖》的樹叢裡),但又是如此的自在。這種「天人合一」的美學,讓人想到的正是乾卦《文言傳》所說的:「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也就是跟《易經》互相呼應的藝術形式。
中國書法與水墨畫不只材料相同(筆墨與宣紙),所要表達的意境與美也類似。書法的內容是漢字,漢字本身就有來自「天地自然之象」(象形、形聲)與「人心營構之象」(會意、指事);除了筆墨與宣紙營造出來的黑白、有無、虛實外,字形的橫與豎、提與勾、粗與細、方和圓又以另一種方式為我們呈現對比之美。
傳統書法有五種書體,它們也各有變化,其中篆書、隸書與楷書,呈現的是靜態之美,而行書與草書則是動態之美。同一篇文章或同一首詩,以不同的書體來呈現,就會讓我們產生不同的感受與變化之美。而書法的最高境界,就像李嗣真對王羲之的讚評:「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在變化中達到了中和之境。
藝術離不開象徵,中國傳統藝術特別重視「藉象表意」的意象美,而它們所要傳達的對比之美、變化之美、和諧之美與天人合一之美,就是《易經》的美學概念。了解這些,在觀賞水墨畫或書法等傳統藝術時,就能多一層體會,也讓生活變得更有韻味。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