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9067 周流六虛:小小的變易,大大的不易

瀏覽次數: 3

柒 思維易:推理辯證的門道與色彩 7

  《易經》的「易」字,第一個含義是「變易」(變化),從這個角度來看,《易經》的確是一本談變化之書。《繫辭下傳》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翻成白話是:《易經》一書不遠離人生實用,它所談的道一再變化而不停滯,周流分佈於六爻之中,在上或在下,沒有常規;剛與柔更是相互交替。不要拘泥於一理一象,只有變化才是我們能適從的。

  「易」的第二個含義是「不易」。《易經》的作者發現,從一切都在變化之中卻也可以發現某些不變的法則。《繫辭下傳》在表明「唯變所適」後,接著說:「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意思是說:剛開始時,根據《易經》的卦爻辭去了解事物的變化要領,但慢慢發現,在變化中其實也有一定的法則可以依循。「不易」,不只表示宇宙萬象有一些固定的法則,也表示《易經》所談變化的法則是不會變的。

  「變易」和「不易」看似互相矛盾,卻能同時並存於《易經》中,這聽起來好像有點弔詭,但其實也是在反映我們在上文提到的辯證思維――「變易」和「不易」在對立中存在著統一。這就好像每天看著太陽從不同的位置升起,然後一直在空中移動,再從不同的位置落下西山;但看久了,卻也發現一個不變的規律:太陽每天都會從東邊升起,向西移動,然後沉落在西邊。

  在「變易」與「不易」中,多數人認為《易經》強調的是「變易」,特別是《繫辭上傳》說:「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很多人因此認為《易經》代表一種積極主動、生生不息、求新求變的思維。但我覺得這並非《易經》的本意,《易經》雖然強調變化,但其特色是「順動」和「與時俱化」,豫卦《彖傳》說:「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不管是要動要變或要化,都需順應自然時空裡不變的法則。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出自《繫辭下傳》,「窮」有兩個意思:一是事態發展到極端,一是個人陷入困境。不管你指的是哪一種情況,「窮則變」都表示「改變」並非來自你沒事找事的主動選擇,它多少是順勢、甚至是不得已的作法。我看不出有什麼為了求得更好而自發性作出積極改變(違逆自然亦在所不惜)的意味。

  即使像湯武革命這種看似激烈的改變,革卦的《彖傳》也說它們「順乎天而應乎人」,是順應不變的「天道」與「人道」的改變。在「變易」與「不易」的辯證關係中,兩者並不存在嚴重的衝突與鬥爭關係,《易經》重視或關心的依然是「調和」,而且是在它所認為的「不易」中去進行「變易」,譬如我們在前面提過《易經》有很濃厚的階級意識:當統治階級桀紂無道時,雖然會發生「變易」,但取而代之的湯武還是來自同樣的統治階級,這就是「不易」,也才是《易經》的重點――階級關係是不會改變的。要讓老百姓由被統治階級「變成」統治階級,對《易經》作者來說是無法想像的。

  所以,《易經》雖然有改變的思維,但卻是溫和、消極、有條件、有範圍的,以配合、順應自然的變化為主。這樣的「變易」,是不太可能帶來翻天覆地的實質與真正變革;真正的「變易」是要挑戰「不易」,和想要維持不變者發生正面衝突、鬥爭。只有不怕衝突、鬥爭,才能產生進步的力量,帶來實質的改變。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