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思維易:推理辯證的門道與色彩 6
「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的作者認為不管是天道(含地道)或人道,都來自陰與陽這兩股相反、對立的力量相互作用而來,譬如天與地、日與月、晝與夜、男與女、君與臣、貴與賤、剛與柔、動與靜等等;前者屬陽、後者屬陰,宇宙與人世的一切都是來自陰陽的互動,就如《繫辭上傳》所說:「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八卦與六十四卦就是在描述這些陰陽互動及其法則,它很容易讓人想起「正、反、合」的辯證法,而過去也有不少人說《易經》具有素樸的唯物辯證思想。但如果仔細探究,卻也不難發現《易經》的辯證思維跟馬克斯的唯物辯證觀其實有很大的差異,唯物辯證觀的核心要義是兩個對立面必然是互相矛盾、衝突的,階段性的統一是由鬥爭、顛覆而來,這個統一又會形成兩個矛盾的對立面,再進入另一輪的鬥爭與顛覆。這種辯證思維偏向社會與政治層面,每個社會的確都存在著這樣的對立、矛盾與鬥爭,但《易經》的陰陽互動並非如此。
所謂「太極生兩儀」,每個統一體(太極)的確都會形成兩股相反的力量(兩儀),但這兩個對立面如何相互作用呢?《繫辭上傳》的說法有「日月相推」、「剛柔相摩」、「八卦相盪」等,我們從中感覺不出有什麼嚴重衝突、鬥爭、顛覆、要「拼個你死我活」的氣氛。反之,《繫辭下傳》說:「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意思是人與萬物乃是來自天與地、男與女這兩個對立面的「相交相合」。如果說陽是「正」、陰是「反」,那麼「正、反、合」就是「陰陽和合」,由兩種相反、對立的成份組成一個代表圓滿、和諧的「太極圖」。
從知識發展的角度來看,人類知識的進步也是來自「正、反、合」的辯證關係:譬如先有人提出一套學說來詮釋當時相關的所有現象,它成了主流或正統觀點(正),但慢慢出現一些與之矛盾或它無法解釋的新事實(反),而且越來越多,它的權威性受到挑戰,於是有人提出一個能涵蓋和解釋新舊事實的新學說(合),進入一個新的統一狀態。但不久,又出現與新學說相矛盾的另一些事實或現象,於是又進入另一個循環……。
物理學的發展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牛頓的古典物理學理論可以完美解釋當時的諸般物理現象,但當新的資訊出現,譬如在光速情況下運動時,古典物理學就顯得窒礙難行,於是有相對論的提出。相對論不是在推翻古典物理學,而是將它擴充延展,讓它能解釋更多的現象。但當物理學家更深入探究小宇宙,也就是次原子世界時,古典物理學和相對論又顯得窒礙難行,於是有量子論的產生;但量子論卻無法解釋大宇宙的物理現象,所以當代的物理學處於「矛盾」狀態,有抱負的物理家無不摩拳擦掌,希望找出一個能同時解釋大宇宙與小宇宙的「更高層次與更穩定的新物理理論」。
科學之所以能不斷進步,因為其知識的形成與累積,大抵都循著這樣的模式。但有些知識,譬如古典神學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因為現代對宇宙起源和人類出現的看法都和神學的傳統觀點有嚴重衝突,而神學家卻無法將它們和古典神學「整合」成一個更高層次、讓人信服的「新神學」。《易經》的知識面臨的也是同樣的挑戰和問題。
所以,《易經》雖然很早就有了「正、反、合」的辯證思維,但對兩種相反、對立的成份與力量,它強調的不是衝突和鬥爭,而是順應與和諧;而在知識面,當出現與其理論相衝突的新事實時,它不是改變、調整原先的理論,而是視若無睹或將它們硬塞進原先的理論中。在這種陰陽和合的思維下,雖然較容易營造出和諧的局面,但卻也失去了生發、成長與進步的動力;即使有,也是非常緩慢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