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9064 同聲相應:相似律與陰陽二氣交感

瀏覽次數: 10

柒 思維易:推理辯證的門道與色彩 4

  天地萬物如何彼此溝通、交互作用?《易經》認為主要是靠「感」。咸卦的《彖傳》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這個「感」靠的不是感官或直接接觸,而是來自一種神祕的、遠距離的「感應」。在所有的感應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是「天人感應」,「天」可以是神靈(上帝)也可以是自然(天地),鼎卦的《彖傳》說:「聖人亨(烹)以享上帝」,就是希望藉祭祀來「感動」上帝,然後由上帝回報我們福祉。

  《易經》傳統筮法的理論基礎也是「天人感應」――求問者先向神靈祝禱,然後操作蓍草,他在將蓍草分成兩堆時,為什麼是這樣分而不是那樣分,古人認為那並非盲目、隨機,而是神靈「感應」到你的祈求,然後你的手又「感應」到神力,才作出那樣的分法。所以所得到的結果就能「通神明之德」。

  除了天(上帝或自然)跟人能互相感應外,人跟人、人跟萬物之間也可以相互感應,但這種感應並非盲目的,乾卦的《文言傳》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人認為屬於同一類、具有同樣性質的人或物會有比較強烈的感應力,而「聲」與「氣」就是感應的媒介,這個「聲」與「氣」類似我們今天所說的「波」。

  這樣的觀念和思維其實普遍存在於古代的人類社會裡,也就是人類學家弗萊澤所說因為「相似律」而產生的「交感作用」。《易經》傳統筮法在操作時的取一、分二、再分三、四個一數等動作,分別象徵太極、兩儀、三才、四時等,正是古人在模仿他們所理解的自然,想經由與自然「相似」而與自然交感,進而了解自然法則的一種「模擬巫術」。

  除了模擬巫術外,《易經》比較特別的是陰陽二氣的交感。要談這種感應,最好從咸卦()著手。《彖傳》說:「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咸是無心之感,說的正是這種神秘的感應。為什麼能感應呢?因為咸卦的上卦兌(),屬陰卦,所以是柔的(對應澤);下卦艮(),屬陽卦,所以是剛的(對應山)。古人認為陰氣會向下走,陽氣會像上揚,咸卦柔上剛下,也就是陰上陽下,二氣能感應相交,所以就順暢亨通。

  泰卦()也是如此,它的卦象是乾(陽)在下、坤(陰)在上,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二氣相交相感,一如《彖傳》所說:「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所以也是亨通吉利。反觀泰卦的綜卦否卦(),它的卦象剛好顛倒,是坤(陰)在下而乾(陽)在上,陰氣下降、陽氣上升,兩氣背道而馳,不能相交相感,也就是《彖傳》所說:「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所以就諸事不順、不吉利了。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我們看自然界,應該是天(乾)在上而地(坤)在下,而且是天下雨(陽氣向下),地熱上揚(陰氣向上)。為什麼在化成符號後,就完全顛倒了呢?古人的這套說法或律則,顯然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

  但不管天地或陰陽二氣如何交互作用,古人因為相信交感作用,而在「天地感而萬物化生」之後,接著說「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繫辭上傳》更說:「言行,君子所以動天地也。」你的一言一行不只能直接影響跟你打交道的人,還能透過神秘的管道去影響天地自然、感動遙遠地方的陌生人群。也許有人認為這種思維方式是「迷信」,何必再談它!但即使是「迷信」,我覺得如果大家能這樣想,那麼不只我們平日要對別人「有感」、對自然「有感」;領導者行事也要讓下屬或人民「有感」,這應該也是一種不錯的生活哲學。「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談《易經》思維,重點在讓大家了解,而不是進行褒貶。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