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思維易:推理辯證的門道與色彩 1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認為《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中的思維方式。從《易經》來了解過去中國人是怎麼思考問題的,還有在和當代與其他文化比較時,又顯現出什麼樣的思維特色,是《思維易》要探討的主題。
楊振寧說《易經》裡的「觀物取象」是一種簡單的歸納法,我們就從這裡談起。歸納法的一個定義是觀察許多事物,將它們依某些特性作分類,找出共通的規律法則,然後用來解釋或預測(尚未發生的)其他事物。《繫辭下傳》說伏羲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就是在「觀物取象」作歸納。
在歸納過程中,先將事物做分類是個重要步驟,《易經》將觀察到的自然事物分為八類,將它們符號化成八卦,每一卦都代表一種特性:天(乾,健)、地(坤,順)、雷(震,動)、風(巽,入)、水(坎,陷)、火(離、麗)、山(艮,止)、澤(兌,說)。接下來,再將周遭事物(包括人類自身)依照特性(八卦創見者所認為的)納入這八大類別中。
我想楊振寧說這種歸納分類「簡單」,就好像在說我們小時候的想法也比較簡單一樣,並無鄙薄之意。其實,在人類文明起步階段能作出這種分類,已經很不容易,但即使「簡單」,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發現中華文化在思考問題時的幾個特色。
將周遭萬物分為八類,並沒有什麼客觀依據,可以說是相當主觀的。因為主觀,所以就會因人、因時、因地(文化)而異。譬如戰國時代的陰陽五行家就將天地萬物分成金、木、水、火、土五大類;而古希臘人則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火、土、氣、水四種基本元素所組成。很顯然,它並非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這種分類法通常只有「文化上的意義」,主要在表達該文化的宇宙觀和哲學觀。
科學也使用歸納法,也會將它所觀察到的事物依其特性來分類,就以組成萬物的元素分類為例,我們可以清楚看出科學分類的兩個特點:一是被發現的元素一再增加,從十八世紀的三十三種增加到現在的一一八種;一是一再修正、擴充它分類的類別,先是依性質分為氣體、金屬、非金屬和土質四大類,然後有「六元素表」、「八音律」,門捷列夫最早的元素周期表是依原子序及化學特性將元素分為鹼金屬、鹼土金屬、類金屬、鹵素、惰性氣體等八族,當代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就是在他的基礎上加以擴充的,但也已被細分為十八族(縱向)、七階(橫向),外加鑭系和錒系兩組元素。
事物不斷在增加,人類思維也不斷在精進,但自從某人在遠古時代建立八卦分類法後,三千多年來卻沒有經過什麼修正或擴充。我認為不是沒有人想要將它擴增為九類或十五類,而是發現根本動不了那個「八」!因為照傳統說法,八卦來自陰陽二爻的排列組合,再兩兩相疊成六十四卦,而六十四卦是周而復始的「圓滿循環」,你動那個「八」,整個系統就會隨之瓦解。從好的一面來看,這是古人一開始就為宇宙萬象提供了一個「圓滿」的解釋,但壞的一面則是它是一個「封閉自足」的體系(五行學說也具有這種特性),你不是完全拋棄它,就是只能疊床架屋(譬如引進五行和它作另一種循環配對),或是將新發現的東西「塞進」那個體系裡,譬如我們在前面提過的,將DNA的鹼基「腺嘌呤」歸類為「太陰」。
反觀西方化學元素的分類,它是「開放式」的,類別可以調整、增加,雖然後來也具有某種循環性,但卻是「沒有終點」的螺旋性循環,而且沒有人自認他的分類「圓滿」,門捷列夫甚至還自承有很多「漏洞」,但正因為如此,而使它有很大的改進與成長空間。
主觀、圓滿、封閉、自足的思維特色,帶給祖先們安然自得的生活,但也讓八卦分類法從三千年前開始,就在原地繞圈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