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易:社會真相的挖掘與想像 3
一提到「和親」,很多人都會想到漢朝的王昭君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它是中原政權為了和邊疆民族建立親睦關係,而採行的一種政治聯姻策略。大家多認為和親的始作俑者是漢高祖劉邦,他因在白登被匈奴圍困七日,而接受婁敬建議,將「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作妻子,開啟了和親的大門。
其實,在殷商時代已有和親之舉,那也就是顧頡剛所說《易經》卦爻辭裡的第三個歷史故事:「帝乙歸妹」。它同時出現在泰卦和歸妹卦的六五爻辭。顧頡剛根據《詩經》與其他古籍資料,認為帝乙就是紂王(帝辛)的父親,「歸妹」是嫁女兒(公主)。他把公主嫁給誰呢?嫁給了後來被稱為周文王的姬昌。
顧頡剛認為這是一場政治聯姻,也可以說是「和親」。因為當時殷商(中原政權)與周國(邊陲邦國)的矛盾逐漸加深,殷商日漸衰落,而周國日益強盛,周王季歷(姬昌之父)幫助殷商討伐鬼方(見前文),但商王文丁(帝乙之父)卻殺了季歷,姬昌一直想為父報仇。帝乙即位後,想和周國修好,於是將女兒嫁給姬昌。
但顧頡剛僅「畫蛇」至此。我覺得此說頗有道理,於是「添足」如下:
泰卦六五爻辭:「帝乙歸妹。以祉元吉。」應是在說希望這樁婚姻能為大家帶來吉祥,但反觀通篇都著墨於此的歸妹卦,卦辭卻是:「征凶。无攸利。」似乎在預示這是一樁凶險、不利的婚姻。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我參考前人的一些意見,提出如下解讀:
歸妹卦初九爻辭:「歸妹以娣。跛能履。征吉。」在古代婚俗裡,王公貴族嫁女,通常有新娘的妹妹、宗親妹妹或服侍她的婢女陪嫁,統稱為「娣」。這裡的「歸妹以娣」說的很可能是帝乙名義上說要把公主嫁給姬昌,但實際上卻用宮女冒充;「跛能履」不是說冒牌公主像跛腳的卻裝作能走路,而是姬昌在知道真相後,像被打斷了腿,但也只能如正常人般作息,裝作若無其事。這時如果他立刻出面抗爭,應該會有不錯的結果。
但他沒有。接下來的九二爻辭:「眇能視。利幽人之貞。」他繼續隱忍,像少了一隻眼睛的人對此睜一眼閉一眼,因為這樣比較有利於他的「待罪之身」(不久前舉兵為父報仇卻失敗)。但後來他還是忍不住了,六三爻辭:「歸妹以須。反歸以娣。」須同嬬,作妾婢解;姬昌戳破謊言,遣回冒充公主的婢女,希望帝乙能把真的公主嫁給他。這裡的「娣」指偏房,當王公貴族有幾個老婆時,正妻稱「姒」,偏房稱「娣」。根據史書記載,姬昌的正妻為太姒,育有伯邑考、姬發(周武王)、姬旦(周公)等十子,帝乙將女兒嫁給姬昌,也只能當偏房(想來這也是他以宮女冒名頂替的原因)。
九四爻辭:「歸妹愆期。遲歸有時。」意思是帝乙自知理虧,這回決定把真的公主嫁過來,但婚期卻延後了一些。六五爻辭:「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帝乙真的把女兒嫁過來了,公主雖是偏房(娣),但她的服飾比正妻(君)要高貴華麗得多。婚禮就在快要月圓之日舉行,看來一片吉祥如意。
但最後,上六爻辭:「女承筐。无實。士刲羊。无血。无攸利。」夫妻在祭祀祖先時,妻子捧起獻禮用的竹框,裡面卻是空的;丈夫殺羊卻刺不出血;狀況連連,乃不祥之兆,這樣的婚姻已沒有什麼好處。最後,很可能就以悲劇收場。
我覺得這並非「想像過度」。當劉邦說要把公主嫁給單于時,呂后不忍寶貝女兒遠赴異地而強烈反對,最後就是以一個宮女冒名「公主」嫁過去的(後來則以先被皇帝收為「義女」再嫁者較多),而且這種「和親」的效果也不是很大,往往以悲劇收場。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易經》裡,我們就看到了它最初的樣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