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9025 安不忘危:憂患意識下的防微杜漸

瀏覽次數: 28

参 義理易:窮究天人的抱負與偏航 5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名言,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宋史》說他「泛通六經,尤長於《易》」,「憂患」一詞最早出現於《繫辭下傳》:「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整部《易經》(含傳)可以說就是「憂患」之作,范仲淹既然擅長《易經》,對「憂患」想必有深刻的體認。

  「憂患意識」是儒家思想的特質之一,也是「義理易」的一大要點。《易傳》裡就有不少與「憂患意識」相關的說辭,譬如《繫辭上傳》:「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慮之象也。」意思是說卦爻辭裡的吉凶,表示人事上的得失;而悔吝,則是指心念上的憂慮。「象數易」說「悔」代表所卜問之事會遭遇困厄,「吝」是所卜問之事難行或將遇到困難,兩者都是斷占語,無涉個人「心念」;但「義理易」卻認為「悔」是懊悔,「吝」是恨惜,這就是從「憂患」的角度去解讀。

  又,《繫辭下傳》說:「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意思是說《易經》可以讓人進退出入知所警惕,培養憂患意識,如同師長和父母告誡其弟子與子女,保持戒懼,從而化險為夷。這又再度表示義理派認為有「憂患意識」是好事,因為它可以讓我們因戒慎恐懼而免於危險,迎向光明大道。

  這種「憂患意識」跟卜筮有一定程度的關係。人就是因為對未來感到「憂慮」,才會去占卜筮問的,目的是想「預知」事態的發展、未來的吉凶,然後採取必要的措施,「防患於未然」。義理派將它稱為「知幾(機)」,但認為要「知幾」並不一定要靠占卜。

  《繫辭下傳》:「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作為吉凶先兆的「幾」,是事態發展或我們心思的開端、剛萌芽的階段(微)。「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易經》就是窮究幽深事理、探研細微先機的著作,「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君子的工夫就在於能看清細微變化,洞燭先機,即時採取對策,無需等待事情真相大白時才行動。

  它還舉了豫卦六二爻辭:「介於石。不終日。貞吉。」所謂「介如石」,就是有見識、有定力,一眼就洞穿真相,何須猶豫不決去等待?像這樣能「知微知彰,知柔知剛」,那就會成為眾所仰望的先知先覺了。「先知」不是靠占卜或神機妙算,而是對人對事要懂得「洞燭先機」、「見微知著」。

  在強調洞燭先機、見微知著的重要性後,自然能明白不管好事或壞事都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而是來自日積月累,就像坤卦《文言傳》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最後一句比較複雜,第一個「辯」通「辨」,判別之意。第二個「辯」通「變」,改變之意;整句的意思就像坤卦的初六爻辭:「履霜。堅冰至。」(腳踩到霜,就要知道冰雪即將到來),亦即經由判別了解將會有什麼後果,而及早改變、趁早預防,才能免除災禍。也就是要「防微杜漸」。

  義理派很自然地又從中衍生出「居安思危」的觀念,《繫辭下傳》說:「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凡是後來遭遇危難、衰落敗亡的,都是以前生活安逸、自視過高、目光短淺所致,所以為了安身保國,君子就應該「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它還特別提到否卦的九五爻辭:「其亡其亡。繫于苞桑。」說明個人與國家的前途危機四伏,眼前的太平就好像綁在茂盛但不堅實的桑樹上一樣不牢靠,大家要特別謹慎小心啊!

  但若認為義理派在「憂患意識」下就整天戒慎恐懼、愁眉苦臉,那也是不對的。如何將「憂患」轉化為「安樂」才是他們的重點,那也是我們下面要談的。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