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 義理易:窮究天人的抱負與偏航 4
自然界的一切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在變化中。《易經》六十四卦裡談到「時」的有頤、大過、解、革四卦,談到「時義」的有豫、遯、姤、旅四卦,談到「時用」的有坎、睽、蹇三卦,可見「時」的重要性。
人的作為要符合自然法則或天地之道,就要在時間上配合自然,與天地共舞。豐卦《彖傳》的「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損卦《彖傳》的「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還有艮卦《彖傳》的「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都在表示我們要體察自然與社會的時勢變化,有時要「安於時變」,有時要「隨之順動」,得時則吉,失時則凶。
最具體的例子就是義理派所歌頌的湯武革命,革卦《彖傳》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不只國家大事要順應天時,個人立身處世也是如此,孔子的受人推崇,就在於他是個「聖之時者」。
要符合自然,人的作為除了「順時」外,還要「當位」。在「象數易」裡,「當位」指的是陽爻居於一三五的陽位,陰爻在二四六的陰位,這代表「吉」;而在「義理易」裡,「當位」指的則是一個人的作為要符合他的能力、身分和職位。
鼎卦九四爻辭說:「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鼎足斷了一根,鼎中的美食翻覆,弄得滿身溼污,乃凶險之象。為什麼呢?除了陽爻居於陰位外,《繫辭下傳》說這是在形容一個人的能力不足以勝任他的工作――「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這就是「不當位」,結果就會像鼎足無法承重而折斷翻覆,必然帶來災禍。
履卦六三爻辭:「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于大君。」陰爻居於陽位,所以「凶」,而《象傳》的解釋則是:「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之凶,位不當也。」意思是說眼睛瞎了卻想看東西,跛了腳卻想走路,結果踩到老虎尾巴而被老虎吃掉,這是在勸人不要做「超乎自己能力」的事,就像「武人為于大君」,粗魯的武夫居然想當一國之君,這也是一種「位不當」,都不會有好結果。
孔子在《論語》裡說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多少也在表示這樣的意思。而前面所說「二多譽、五多功」――第二與第五爻的爻辭通常較為吉利,這也是一種「當位」。為什麼較吉利呢?因為二、五爻分別位於下卦與上卦的中間位置,「中位」也是吉位,叫做「得中」,儒家的強調「中庸之道」與「允執厥中」,顯然也是在反映這樣的觀點。如果能「當位」又「得中」,那就吉上加吉,譬如乾卦的九五爻辭:「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就比九二(得中卻不當位)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來得好。而過去以「九五之尊」來稱呼皇帝,就是因為「九五」當位又得中,最為吉祥。
當然,「義理易」也認為一般人立身處世要以「守中」為宜,因為這樣才符合義理派所認為的自然之道或者說是對它的效法。而在「三才之道」裡,人道是位於中間的第三、四爻,一個人若要履行人道,也應該「守中」。但《繫辭下傳》卻又說;「三多凶、四多懼。」在這裡,我們又再度看到《易傳》或義理派自相矛盾的地方。
不過不管如何,「義理易」在大方向上認為天道、地道與人道是個彼此會互相影響(感應)的統一體,我們要做個「頂天立地之人」,為人處事就要效天法地,而且要順時、當位與守中,最後像乾卦《文言傳》所說:「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如此這般,才是一個理想的存在、完美的人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