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 義理易:窮究天人的抱負與偏航 3
「一陰一陽之謂道。」義理派認為這個「道」適用於宇宙、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或者說天、地、人三個領域。這可以說是一種廣泛的「天人合一」觀,但跟上一節所說的「天人感應」一樣,在《易傳》裡它們都還屬於較基本的型態。
《說卦傳》對此有進一步的說明:「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天道(陰與陽)、地道(剛與柔)和人道(仁與義),名稱雖異,但卻具有同樣的結構與本質。用西方結構主義的語彙來說,就是「在不同的層次顯現同樣的結構與本質(對立與統一,相反又相成)」。而且認為《易經》每個卦的六個爻,由上而下兩兩一組,代表的正是天、人、地的「三才之道」。
在六爻中,最上面兩爻代表天道,上爻(偶數位)為陰,五爻(奇數位)為陽;最下面的兩爻代表地道,二爻(陰位)為柔,初爻(陽位)為剛;中間兩爻代表人道,四爻(陰位)為仁,三爻(陽位)為義。陰陽、柔剛與仁義,各有它們的陰陽屬性。
義理派認為天道、地道與人道是個彼此關聯的統一體。《繫辭上傳》說:「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當「天」指的是神明意旨時,「順」就是內心要對神明表示服順,這樣才能得到神明的幫助;當「天」指的是自然法則時,「順」就是行事要符合自然法則,這樣才經得起考驗,才可長可久。也就是《繫辭上傳》所說的「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所以,行事想要符合「人道」又契合「天道」,首要之務就是把「天」視為「人」效法、學習的對象。譬如《繫辭上傳》就說:「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我們的智性要崇高,禮儀要謙卑,為什麼呢?因為崇高是在效法天道,而謙卑則是在效法地道。《象傳》裡面四處可見這種對天道與地道的效法和學習:
乾卦的《象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因為乾為天為日,所以君子要效法天與日的剛健運行,在進德修業、立身行事方面自強不息。坤卦的《象傳》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因為坤為地為母,所以君子要效法地與母的孕育接納,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現寬厚包容。其他像「屯:君子以經綸。」(屯卦)、「蒙:君子以果行毓德。」(蒙卦)、「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大有卦)、「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漸卦)「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遯卦)――每一個卦都在表現自然之道,所以每個卦也都有君子可以效法、學習的地方。
這種效天法地,就是想將人道融入於天地之道中,讓天、地、人成為一個和諧的統一體。 客觀而言,「義理易」的這種「天人合一」觀雖然拙樸,但卻是一種值得稱道的宇宙觀和哲學觀。遺憾的是它後來的發展不僅變得繁瑣,而且越來越穿鑿附會,譬如西漢的董仲舒說:「天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於身。身猶天也,數與之相參,命與之相連也。」認為「人」就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天」。《淮南子》更說:「故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四肢、五臟、九竅、三百六十(骨)節。」最後,連天上的星辰結構跟朝廷的行政組織、人臉的構造跟山河大地都有了「一對一」的對應關係,而且命運相連,產生更繁瑣、也更加離譜的預測術。有識之士好不容易將「象數」提升為「義理」,但一批庸人卻又將「哲學」打回「玄學」,實在令人扼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