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 義理易:窮究天人的抱負與偏航 2
「義理易」將《易經》提升到哲學的層次,從六十四卦析理出一種特殊的宇宙觀與人生觀,或者說建立一個特殊的宇宙觀與人生觀來解釋六十四卦。宇宙觀談的是「天」,人生觀論的是「人」,「義理易」的哲學觀要處理的就是「天人之際」的諸般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義理易」向來被認為代表儒家的觀點,而儒家一直缺乏系統化的哲學體系,所以,《易傳》或「義理易」也可以說是被儒家「借殼上市」的哲學體系。
我們就先從「天」談起。宇宙是怎麼形成的?《繫辭上傳》只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顯然認為天地萬物乃自然形成,並非來自什麼神的創造。不過他們依然認為有神的存在,而且能決定萬物與人事的發展、吉凶禍福。但除了神外,還有自然法則也是另一個決定因素,古人創立八卦,就是想同時了解這兩者――「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繫辭下傳)。所以,神明意旨與自然法則也就是「天」的兩個含義。
《繫辭上傳》說:「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當「天」指的是神明意旨時,大家當然希望能得到神明的庇祐,義理派認為這有兩種方法:一是「聖人亨(烹)以享上帝」(鼎卦彖傳),虔誠地奉祀神明,讓神明高興;一是「言行,君子所以動天地也」(繫辭上傳),以良好的言行表現去感動神明。這兩者都在反映「天人感應」的觀念,就像咸卦的《彖傳》所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義理派顯然是更重視後者,也就是前一節所說的「德義」,不管它能不能真的感動神明或天地,多少也表示自己的「德義」是決定自己未來吉凶的一個重要因素。
那什麼是自然法則呢?《繫辭上傳》裡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言簡意賅,卻也是最傳神的表達。更進一步說明,這個「道」有三個特點:陰陽對立、陰陽變化與陰陽和合。
先說陰陽對立。古人在將周遭的人與物做分類時,發現它們都可以分為彼此對立、相反又相成的兩大類,譬如天與地、日與月、寒與暑、男與女、君與臣、夫與妻、動與靜、剛與柔、吉與凶、貴與賤等,用符號來表示,就是陽爻()與陰爻(
)。
在剛(陽)柔(陰)相摩下,陰與陽不只會因不同的組合而產生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等變化,而且論斷吉凶,大都以變爻為主,也就是《繫辭下傳》所說的「上下無常,為變所適」。但在陰陽變化中,又再度顯現出陰陽對立:譬如八卦裡的乾(天)與坤(地)是彼此對立的;坎(水)與離(火)也是對立的。而六十四卦裡的既濟卦(,坎水在上、離火在下;水勢壓過火勢,表示大功告成)與未既卦(
,離火在上、坎水在下;火勢壓過水勢,表示未竟其功)也是相反對立的;其他像泰卦(
)與否卦(
)、剝卦(
)與復卦(
)、損卦(
)與益卦(
),兩兩相鄰,卻也都是相反對立的綜卦。
陰與陽雖然對立,卻也無法單獨存在,它們其實是相反又相成的。「否極泰來」、「剝極則復」、「斟酌損益」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都在在表示,只有將兩個相鄰又相反、矛盾對立的綜卦合而觀之,才能呈現「物極必反,禍福相倚」的道理。而一件事情大功告成了(既濟),通常也是另一件未竟之業開始的時刻(未濟),如此不斷前進,才符合「生生之謂易」(繫辭上傳)的說法。而這,也就是陰陽和合,好比中華文化裡的一個理想原型圖案――太極圖,它乃是由矛盾對立的陰與陽,形成統一和諧的圓體。
前面說過,六十四卦的前後順序很可能是被義理派動了手腳,才成為我們今日所見的排序。而為什麼要這樣作?主要就是為了彰顯他們的哲學觀――「陰陽對立、陰陽變化、陰陽和合」這樣的一個「道」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