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9016 錯綜其數:隨時間與空間而變的動態預測

瀏覽次數: 26

貳 象數易:參透天機的野望與虛實 6

  單就卦本身來說,《易經》的六十四個卦是吉凶有別、好壞不同的,譬如泰卦、謙卦、豐卦、升卦、復卦等,光看卦名,就知道它們屬於「吉卦」;而像否卦、剝卦、困卦、睽卦等,望文生義,也知道它們是屬於「凶卦」;而其它的則為「不好不壞」,或好壞要視情況而定。但前面已說過,要判斷所問之事的吉凶悔吝需考慮很多因素,個別的爻辭經常比卦象或卦辭來得重要,而即使是非常好的吉卦,也並非每個爻辭都是吉利的。

  但這並非矛盾,而是在表示每件事情都是呈動態發展的,會隨時間和空間而出現起伏變化,卦象或卦辭說的是整體表現,而六個爻辭說的則是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現。我們就以第一個卦乾卦為例來作個解說。乾卦的卦象(),六爻都是陽爻,其卦辭和爻辭如下: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乾卦的卦辭「元亨利貞」,如果視為敘事取象之辭:「元。亨。利。貞。」意思是「善長、嘉會、義和、堅貞」。如果當作斷占語;「元亨。利貞。」意思是「可以舉行大享之祭,卜得此卦有利」。但不管作何種解釋,都表示它是一個好卦。不過接下來的七個爻辭(乾坤兩卦各多一爻辭),它們的斷占語(括弧內)卻有好有壞。

  敘事取象之辭與斷占語原本是兩個獨立系統,可分開解讀,也可連結解讀。譬如初九爻辭的「潛龍」是敘事取象之辭,意為潛伏在水裡的龍;「勿用」是斷占語,意為筮得此爻,不要使用求問者所問的東西;若連結解讀,則是當事者像還沉潛在水裡的龍,因時機未到,所以還不要急著想發揮作用。九二爻辭的「見龍在田」意為龍已浮出水面,出現在田野裡;「利見大人」則是筮得此爻,有利於去見大人物;連結解讀則是當事者已出現在舞台上,蓄勢待發,這時應該去尋找能賞識你或進一步栽培你的高人。

  當其它各爻也都依循同樣的模式去解讀,然後將它們合而觀之,我們發現它們很明顯就代表一種時序上的變化:從沉潛低調(潛龍)、初露頭角(見龍在田)到日夜匪懈(終日乾乾,夕惕若)、面臨抉擇(或躍在淵,躍登龍門或跌落深淵),然後意興風發(飛龍在天),再然後因太興奮而衝過頭(亢龍),最後超越差別觀而有圓融的看法(見群龍無首),這似乎在表示一個人的奮鬥歷程或一件事的發展過程,然後在每個階段都給予一個斷占語,作出吉凶的提示。

  這些吉凶的提示看似隨著前面的敘事取象之辭而來,其實不然,《繫辭下傳》在談到爻位的意義時,特別指出初爻為事態之始,較難測知;上爻雖較易測知,但已是事態之末;重要的是中間四爻,而其規則是「二多譽,五多功」與「三多凶,四多懼」。我們以此來檢驗乾卦,發現它的第二、五爻的斷占語都是「利見大人」,果然是「多譽,多功」;再看第三、四爻,「終日乾乾,夕惕若」與「或躍在淵」的敘事取象之辭給人如臨深淵的憂懼感,而「厲,无咎」與「无咎」的斷占語也屬於中下,的確給人「多凶,多懼」的感覺。

  爻序代表事態在時間上的變化,爻位則代表空間(位置)上的變化,判斷吉凶要兼顧時間與空間,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概念,可惜的是在進一步驗證下,很快就發現,譬如剝卦六二爻辭:「剝床以辨。蔑貞凶。」該吉的變成凶;大畜卦六四爻辭:「童牛之牿。元吉。」該凶的卻是吉,不符合前述規律的雖然還不致於俯拾皆是,但也是所在多有。《易經》用來預測吉凶的法則大抵都是如此,只有「或然性」,而缺乏讓人信服的「必然性」。

  《易經》的預測方法,當然還有其它細節(後來還跟五行結合,產生更繁複的方法),但我想再追究下去,恐怕也沒多大意思。身為一個現代人,要了解的是古人之所以這樣作背後的思維,譬如他們想表達事態在時間與空間變化上的重要性,這點值得我們肯定,但要預測或推斷這些變化,現在已有更好的方法,而不必靠求神問卜。

分享: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