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9012 參天兩地:傳統筮法操作裡的玄機

瀏覽次數: 30

貳 象數易:參透天機的野望與虛實 2

  用《易經》筮問,傳統上稱為「象數之學」。「象」指的是卦象,「數」指的是演算,「數」比「象」重要,而且你要求得一個卦,就必須先用到「數」。

  《繫辭上傳》交代了傳統的筮法:「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卦一象三,牒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卦。」意思是說準備五十根蓍草,一根不用(象徵太極),隨意分成兩堆(象徵兩儀),再從其中一堆取出一根蓍草,成為三部分(象徵天地人三才),然後將取出一根蓍草的那堆以四個四個一數(象徵四時)……經過七次複雜的分合演算(從略),最後會得到九、八、七、六中的任一數,它就是一個卦六個爻裡的初爻。

  其中七、九為陽爻():七為少陽(春)、九為老陽(夏)。八、六為陰爻():八為少陰(秋)、六為老陰(冬)。然後再從頭來操作一遍,得到第二爻、第三爻……第六爻(也就是「七演成一變,三變成一爻,十八變成一卦」)。

  為什麼要這麼複雜?古人認為這是在模擬自然的演化(大衍)――太極、兩儀、三才、四時、閏年……等等:而第二個動作――將四十九根蓍草分成兩堆,看似「偶然」,其實被認為是來自「神意」,接下來的則都是「必然」的動作。這多少在反映當時作卦者的觀念:未來的發展有「偶然」也有「必然」,有「神明意旨」也有「自然法則」的成份。

  但為什麼要用五十根蓍草,而不是四十根或五十二根?我查了一下,發現最少有京房、邵雍、鄭玄、朱熹等人的十種說法,它們猶如「聯想比賽」,但到現在還在各說各話,沒有定論,這表示古人所謂模擬自然的演化,其實只是「想當然爾」,而很不幸的,《易經》的預測體系就建立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

  傳統的筮法非常繁瑣,要求得一卦恐怕需花上半個鐘頭,後來陸續有人發明其他替代方法,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改用三枚銅板來卜卦。方法如下:雙手捧著三枚銅板,先在心中默誦所問之事,然後拋擲銅板,如果三枚都是正面,就代表前面所說的老陽(九);一枚正面二枚反面,代表少陽(七);二枚正面一枚反面,代表少陰(八);三枚都是反面,就代表老陰(六)。

  第一次擲出的結果是最下面的初爻,然後由下往上,依序產生第二、三、四……爻,連擲六次即成一卦(六爻)。這種方法非常簡便,而且同樣兼顧到「偶然」與「必然」、「神明意旨」與「自然法則」。不管是用蓍草或銅板,在求得一個卦後,再根據卦象與爻變去進行判讀(詳見下節)。

  在西方世界,由吉普賽人流傳下來的塔羅牌,以較簡單的二十二張或較複雜的七十八張牌(就像中國的八卦與六十四卦),經過一定程序的洗牌、分牌,然後掀開其中的數張(譬如十張),再依其出現順序及相互關係(每一張牌都有一個象徵意義)來替人算命或從事預言。表面上看起來,塔羅牌與《易經》筮問差別似乎很大,但基本原理其實一樣,都是在利用一定數量的物件,經過一定程序的操作,然後根據物件間的排列組合來解讀吉凶禍福,它們反映的其實是人類共通的思維模式。

  如今更有人發展出電腦軟體,你只要用手指一按,就可以產生一個爻,而且很快就能顯現判讀結果。但這就好像紫微斗數的電腦算命,理論上,電腦在數據與連結關係的判讀方面應該優於人腦,也就是電腦的預測會比人腦來得周全,但多數人都不喜歡電腦算命,覺得它缺少「人味」和「神秘感」,讓人覺得「美中不足」。從這點也可看出,世人用《易經》或紫微斗數等進行吉凶推斷,真正渴望的是什麼。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