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871 病與不病:做個有智慧的知者

瀏覽次數: 12

道德經第71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的不知道,最好。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是毛病。聖人沒有毛病,因為他把毛病當作毛病來看。就是因為他把毛病當作毛病來看,所以沒有毛病。

【弈後語】

  我在大學時代讀到一個故事,印象非常深刻:蘇格拉底的一位朋友到德爾菲神廟去問阿波羅神:「誰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祭司傳下神諭:「蘇格拉底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朋友轉告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感到非常納悶,因為他認為自己其實是個「無知者」。為了打破砂鍋問到底,他去走訪一些有名的智者、學者和各行業的傑出人士,結果發現每個人都自以為很了不起,不只認為自己的本行學識淵博,對其他方面也一樣精通。最後,蘇格拉底終於明白阿波羅神為什麼說他是最有智慧的人――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無知。

  印象之所以深刻,因為我當時自詡為「知識青年」,經常在校園或咖啡館跟人家大談什麼存在主義、精神分析、超現實主義,自以為學識淵博,蘇格拉底的故事提醒我,我很可能只是隻井底之蛙。但老實說,深刻的也只是「印象」,以我當時的「智慧」,我還無法真切體會什麼叫「無知」,以及自己的「無知」。

  後來讀了《道德經》,才曉得老子早就說過同樣的話。而且要直到我有了相當閱歷與知識後,才知道「不知」或「無知」其實有三個層次:一是單就人類用以了解宇宙萬物和這個塵世的知識來說,它們是浩瀚無垠的,不管一個人多麼博學,他所知道的也比滄海一粟來得少,就像愛因斯坦所說:「在上帝面前,我們同樣無知。」二是即使我們擁有的知識相當有限,但這些知識卻都是相對的、可疑的,並不像我們自以為的那樣肯定和正確。三是不管人類多聰明或多努力,我們所求得的知識離「事物本質」或「絕對真理」都有一段距離,就像老子開宗明義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或像蘇格拉底所指出的,我們無法求得「絕對真理」,而只能在逼近它的過程中,知道前人的說法是錯的。

  老子提醒我們,一般人最大的毛病是自己不知道卻以為知道,這個不知道還包括不知道上面所說的三種「無知」。為什麼越無知的人會認為自己知道得越多、而且對自己所知的越肯定呢?希臘另一個哲學家芝諾做了一個很好的比喻:有一天,弟子問芝諾:「老師,您的知識非常淵博,回答問題也很清楚,但您為什麼老是說自己不太明白?對自己所說的答案總是有所懷疑呢?」芝諾用手杖在地上畫一個大圓圈,又在大圓圈裡畫一個小圓圈,然後說:「大圓圈裡面是我的知識,小圓圈裡面是你們的知識,而這兩個圓圈之外就是我和你們不知道的部份,雖然我知道的比你們多,但因為大圓圈的周長大於小圓圈,所以,我能接觸到的無知疆界就要比你們來得大而長,這就是我的不明白和懷疑比你們多的原因。」

  只有知道得越多,才曉得自己知道得其實不多,而且越無法肯定它們的真確性。雖然這是一種必經的過程,但如果大家能將老子所說的「毛病」放在心上,經常提醒自己不管對什麼問題都不要自以為是地妄下論斷,用自己很「無知」的虛心態度來求知,那才能讓我們更接近「道」、也更有「智慧」。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