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870 知我者希:一如幽谷蘭花,無人自芳

瀏覽次數: 17

道德經第70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我的言論很容易了解,很容易實行。天下人卻不能明白,不能實行。我的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正因為大家無知,所以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很稀少,取法我的人很難得。所以聖人穿著粗衣,懷藏美玉。

【弈後語】

  只要是人,活的時間又夠久,難免就會有一些牢騷。上面這些話,聽起來就有點像老子在發牢騷,他抱怨天下人沒有把他的話奉為金科玉律,認真地去身體力行。世人為什麼不了解他呢?因為他們缺乏見識、目光如豆,而他自己就好像深藏不露、懷才不遇的一塊「寶玉」。這跟我們向來所了解的崇尚「無為」、「無欲」又「無爭」的老子好像不太一樣,但正因為有些牢騷,才使他更像一個「人」。

  老子的這些話讓我想起跟他同樣睿智,但表現卻完全不同的尼采。老子哲學的中心思想是「柔弱勝剛強」,而尼采則剛好相反,他的超人哲學主張「剛強勝柔弱」,所有軟弱的道德和人類,都必須被超越、被取代。雖然南轅北轍,但兩位大師的言論卻有著同樣的命運――在他們的時代都未受重視。老子的情況已如他上面的自述;而尼采大部分的著作都是自費出版,因為基於市場考量的出版商認為它們乏人問津,而事實也是如此,即使自付印刷費而由出版商代理發行,通常也只賣出幾百本。他那本後來被視為曠世傑作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在一八八五年也只自費印了四十本,分送給知交好友。他每出一本書,就抱怨他的著作不受重視,「完全被埋在反猶太的垃圾堆中」,甚至還將他與那些「應該被所有明理人所瞧不起的活動」連結在一起。

  也許這就是「曲高和寡」或「先知的寂寞」,但抱怨歸抱怨,尼采對自己思想與著作的價值卻有著相當的自信。他說:「我的時間尚未來到,有些人要死後才出生。」並用「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來安慰與鼓勵自己,而事後證明也的確是如此。我想老子的抱怨或牢騷多少也是如此,雖然世人不了解他,但他還是認為自己「曖曖內含光」,肯定自己的價值。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人難免會遭受一些挫折,偶而發發牢騷、吐口悶氣,不僅很正常,而且有益健康。從不抱怨、從未發過牢騷的才讓人覺得很怪、很假。像到非洲行醫的史懷哲,他也曾忍不住抱怨:「我真是個傻瓜啊!為什麼要來非洲這種地方?」但在短暫的牢騷後,他很快就又重新振作起來,興高采烈地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英雄不是沒有牢騷、沒有抱怨,而是他們不會只停留在自怨自艾的階段。

  對一般人來說,也許沒有什麼偉大的思想或言論要大家聆聽、遵行,但不被人了解、不受重視的寂寞感多少是有的,因此而產生的牢騷、抱怨亦屬常見。那要如何自處呢?所謂「蘭生幽谷,無人自芳」,只要自認為我們的價值觀、信念和生活方式是對的,就不必因無人了解或想迎合他人而改變,就像幽谷裡的蘭花,即使無人來欣賞,依然散發出自己的芬芳。而這,不正是老子所說的「自然之道」嗎?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