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69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用兵打戰的人說:「我不敢主動進攻,而要採取守勢;不敢冒進一寸,而寧可後退一尺。」這是說:雖然有陳列,卻像沒有陣勢可擺;雖然要奮舉,卻像沒有臂膀一樣;雖然要對抗,卻像沒有敵人一樣;雖然持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一樣。最大的禍害是輕敵,輕敵將會斷送我的三寶。所以兩軍對峙,若旗鼓相當,哀慈的一方可以獲勝。
【弈後語】
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成語「哀兵必勝」,就是出自這裡。它是什麼意思呢?多數人會說是「悲憤可以激發鬥志,而讓人獲得勝利」,但顯然不是老子的原意。因為在老子的認知裡,即使戰勝也是「不得已」的事,怎麼可能會在戰場上「悲憤」、「鬥志昂揚」地去殺敵呢?不過這樣的誤解似乎也是人之常情,因為多數人總是望文生義,而不想作較深入與完整的思考,就好像很多人看到老子談兵,就認為老子是兵家、《道德經》是兵書一樣。
老子這一局談兵,引用的是「兵家」的話。雖然我在各家兵書裡找不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這句,但觀念類似的倒是有一些,《孫子‧軍形篇》:「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是說要先做好防守的工作,再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孫子‧軍爭篇》又說:「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則是說戰爭中最困難的是用迂迴的方式達到直接的目標,將不利的條件變為有利的因素。這些都在強調以守為攻、以逸待勞、以靜制動、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的戰術,孫子說它們「困難」,因為多數用兵者認為這些方法太消極、被動、對自己不利;但對老子來說,卻是最自然、最好、最有利的戰術,因為這些完全符合老子的人生哲學,也是在反映他慣有的逆向思考。
但老子接下來的自我引申――「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則讓人頗為費解。有人認為「扔無敵」應該放在後面,概括前三句,表示不要和對方硬碰硬相抗衡,這樣就能所向無敵。但所謂「雖然有陳列,卻像沒有陣勢可擺;雖然要奮舉,卻像沒有臂膀;雖然要對抗,卻像沒有敵人;雖然持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聽起來還是讓人覺得有點「禪」,其實,這幾句讓我最先想到的是武俠小說裡的武林高手,他們在與人過招時,看似有招、其實無招;看似有劍、其實無劍;而最高境界就是金庸在《神雕俠侶》裡所說的獨孤求敗,天下無敵而金劍長埋,因為他已經是「無劍勝有劍,無招勝有招」,這種「無」勝於「有」的武學境界,顯然是受到老子的影響。但我卻也不認為老子統領(假設)的軍隊會這麼高明,更有可能的是老子想藉此向敵人「示弱」――不成隊形、有氣無力、不想打仗、不堪一擊,讓對方輕敵、驕傲自大,然後「柔弱勝剛強」,藉此贏得最後的勝利。
這也是老子為什麼接下來會說「禍莫大於輕敵」的原因,兩軍對壘一定要謹慎小心,否則就會讓人命無辜犧牲,而喪失他在前面所說的「三寶」――慈、儉與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因為看中這三寶,而使老子認為應該採取守勢,以靜制動、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用「示弱」來保護自己,用最小的損失來贏得最大的勝利。戰爭是不得已、悲哀的事,只有懷著哀慈、哀憐的心情上戰場,才能獲得真正的勝利,並贏得民心。
這樣的「哀兵必勝」應該比較符合老子的原意,也是我們在人生的戰場上,不得不戰時,應該懷抱的心情:不是滿腔悲憤,而是一心哀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