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868 淡定不爭:帶兵打仗Vs為人處世

瀏覽次數: 10

道德經第68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善於當將帥的,不會殺氣騰騰;善於作戰的人,不輕易發怒;善於克敵制勝的人,不直接交鋒;善於用人的,對人謙下。這就叫做「不爭之德」,也是借助別人的能力,更是配合自然道理的極致表現。

【弈後語】

  這一局又談到用兵打戰,而且就事論事。雖然戰爭是讓人痛心疾首的罪惡,但為了保家衛國,有時也不得不拿起武器。當戰爭已不可避免時,既然上了戰場,那就不必扭扭捏捏,而要打好這場戰。

  《孫子‧火攻篇》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意思是國君不能因為一時的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也不能因一時的氣憤而出陣開仗。這跟老子的「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可說是不謀而合,有人又據此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老子是一位兵家;其實,老子所說的「不武」、「不怒」,跟接下來的「不與」、「為之下」、「不爭」,都是他「柔靜」哲學的核心要義;對他來說,打仗跟日常生活、為人處世一樣,都要符合自然之道,這種境界跟孫子是完全不一樣的。

  日常生活原本就要以寧靜淡定為佳,帶兵打戰更需如此,切忌心浮氣躁、被激動怒,因為情緒一旦激動起來,就會讓人失去理智,影響判斷,為個人和國家帶來不幸。在《三國演義》裡就有不少例子,譬如第五十九回〈褚裸衣鬥馬超,曹操抹書間韓遂〉:曹營的許褚驍勇善戰,有「虎侯」之譽,他下戰書單挑劉營的馬超決戰,馬超高叫「虎癡快出!」許褚怒而出戰,兩人大戰兩百回合後,仍不分勝負,「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了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結果在亂軍中「許褚臂中兩箭,諸將慌退入寨,馬超直殺到壕邊,操兵折傷大半。」這就是「一時性起」,魯莽行動的後果。

  除了要寧靜淡定、不可硬碰硬外,老子還說統帥要善於用人。想要人家為你效勞賣命,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像讓百川匯流的江海般放下身段,謙卑求教,除了要像我們在前面已提過的劉備對諸葛亮「三顧茅廬」外,也要像漢高祖劉邦般真心欣賞別人的優點,他在打敗項羽,當了皇帝後,當著群臣的面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這除了表示他知人善任外,更在彰顯他是真正的謙卑為懷,而不是裝出來的,因為一個人只有在深刻了解自己在某方面的確不如對方,才會真正欣賞對方的優點,真心誠意地把重責大任交給對方,讓對方毫無阻礙地一展所長。而項羽之所以失敗,就是他自以為在各方面都比別人強,身邊只有一個謀士范增,卻又經常自以為是,不聽范增的建議,才會落得一敗塗地的下場。

  劉邦的這三個「不如」,其實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三個「不爭」――他不在運籌帷幄方面和張良「爭」誰比較強,不在安撫百姓方面和蕭何「爭」誰比較有辦法,不在戰爭方面和韓信「爭」誰比較厲害。因為「不爭」,所以讓三位人才甘心為其所用,一展所長,然後借助他們的力量完成建國大業。

  建國大業如此,人生大業又何嘗不是如此?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