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66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歸往之處,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這樣才能成為百川之王。因此聖人想要居萬民之上,一定要言語謙卑;要想在萬民之前,就必須處處後於人。聖人正是這樣,他在上位,人民不會感到負累;他在前面,人民不會感到受害。所以天下百姓都樂於擁戴而不厭棄。因為他不跟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爭得過他。
【弈後語】
「海納百川」這句成語的靈感很可能就來自這裡,它旨在強調身為一個領導人必須謙卑,才能讓萬眾歸心。但我想老子所說的「百谷」或「百川」,不只是「多」而已,還有「不同」的意思,不管是經營一個國家或一個公司,好的領導人不只要能接納各種不同的人才和意見,更應該主動去網羅不同的人才、聽取不同的意見,特別是反對自己的人和觀點。
唐太宗李世民被公認是個優秀的領導人,他的虛懷若谷、察納諫言也是史上有名的。他能奪得大位,固然是經過一場腥風血雨,但在登基後,並未趕盡殺絕,而是立刻將太上皇(父親李淵)的心腹、原太子(哥哥李建成)的黨羽,列入他要感謝的「功臣榜」中。雖然這種「謙下」來得晚了些,但也不是常人做得到的。更不簡單的是,在當年打天下時,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秦叔寶、程咬金等人,原都是敵對陣營的武將;而為他帶來「貞觀之治」的要角魏徵,更是太子李建成原先的謀士,曾勸李建成早日除掉李世民。但他即位後,不只能盡棄前嫌、化敵為友,而且對他們言聽計從,顯見他的謙下與心胸開闊真的是如江海一般,而非裝模作樣。
一個領導者若能謙卑,他就不會高傲自大、自以為是,較能欣賞別人的長處、也較能聽取別人的意見,在他手下做事不會有太大的壓力感,大家更能發揮所長、也更樂於為他效力,而整個公司或國家自然就會更欣欣向榮。禪宗裡有個故事說:
龍虎禪寺裡,一群年輕的和尚在寺前的圍牆上集體創作一幅「龍爭虎鬥圖」。圖中龍在雲端,盤旋將下,虎踞山頭,作勢欲撲。但和尚們七嘴八舌,一改再改,總覺得動態不足。剛好無德禪師從外面回來,和尚們就請師父指點。無德禪師看後說:「龍和虎的外形都畫得很好,但你們卻不了解牠們的特性:龍在攻擊之前,頭必須向後退縮,才能衝得更遠;虎要上撲時,頭要往下壓低,才能跳得越高。」經師父一語道破,和尚們這才發現圖中的龍頭畫得的確太向前,而虎頭也太高,難怪會動態不足。無德禪師於是借機說法:「為人處世和參禪修道的道理也一樣,退一步才能衝得更遠,謙卑低頭才能爬得更高。」有和尚不解,問說:「師父,退步怎能向前?低頭又如何更高?」無德禪師於是口出一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眾和尚頓時大悟。
一個低頭、一個退步,跟老子說的「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正有異曲同工之妙啊!雖然故事說的是「龍爭虎鬥」,而老子說的是「不爭」,但這樣的「不爭」就沒有人爭得過你,不正是「爭」的最高境界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