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864 千里之途:用平常心當個先行者

瀏覽次數: 6

道德經第64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情況安定時容易持守,事情沒有發生前容易圖謀。脆弱的事物容易瓦解,微細的東西容易飄散。所以,要趁事情未發生前就處理妥當,要趁禍亂未出現前就早作準備。

  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如針毫的芽苗長成的;九層的高臺,是一筐土一筐土築起來的;千里的行程,是腳下一步一步邁出來的。

  刻意作為的將會失敗,人為把持的必然落空。所以,聖人無所作為,就不會失敗;無所把持,就不會落空。世人行事,往往在接近成功時反而失敗了,一件事情結束時如能跟開始時一樣謹慎,那就不會遭致失敗。所以聖人想要的是世人不想要的,他不看重稀有的東西;想學的是世人不要學的,他補救世人所犯的過錯。聖人這樣做,是順應萬物的自然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為。

【弈後語】

  人生在世,不可能無所作為。老子的「無為」,除了無心之為外,亦有自然而為之意。無心就是自然而然,所以,無心之為就是自然而為,也就是上一局所說的「為無為」。在這一局,老子更進一步告訴我們,要如何「為無為」。

  因為自然是「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所以想順著自然而為,就是要「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也就是說既然要做,那就要防微杜漸,當壞事剛露出苗頭時,就要立刻處理,否則積重難返,最後將尾大不掉。而更高明的是要防患於未然,在連個苗頭都還沒有時,就要未雨綢繆,先行處理。晚一步做,不如早一步做。

  其次,自然是「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我們要效法自然就要「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路途也要靠一步一步走出來。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所有偉大的事物都來自一點一滴的累積。《荀子‧勸學篇》有一段話:「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跟老子的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但荀子馬上據此引伸出:「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勸大家要有堅強的意志力,只要鍥而不捨、努力不懈,就能用勤補拙,達成艱難的目標。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道家和儒家的一個重要差別:

  老子雖然要我們效法自然,但馬上又提醒我們:「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意思是勸大家不要太刻意、太執著;像儒家那樣孜孜矻矻、「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不僅是他不喜歡的,而且認為會適得其反。所謂「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並非要大家什麼事都不做,而是做事不刻意、不執著,自然而為,心中沒有成敗、得失的念頭,這樣當然就不會有什麼失敗啦落空啦的想法。老子還特別指出,一般人之所以會在事情快要成功時卻失敗,是因為無法「慎終如始」,儒家也有類似的說法,譬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但他們強調的是堅持到最後一刻的毅力,而我認為老子著重的是「平常心」――既不會因快要成功了而興奮、因快要失敗了而頹喪,更不會因枯燥沉悶而厭煩,從頭到尾都平平實實、自自在在的工作。這其實是一種比較瀟灑的工作態度,也是老子跟儒家不同的地方。

  如果可能,多數人都渴望做偉大的事情,想學偉大的知識和技巧。老子最後說的「欲不欲,學不學」,讓我想起舉世聞名的指揮家托斯卡尼尼:他的人生閱歷非常豐富,到過很多地方,指揮過很多樂團,見過各種名人顯要。當他八十歲時,他兒子有一天好奇問他:「在您這一生中,一定有過很多重大的事,您覺得您做過最重要的事是什麼?」托斯卡尼尼回答說:「我現在正在做的事,就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不管是在指揮一個交響樂團,或是在剝一個橘子。」剝橘子這種小事有什麼值得稱道?有什麼好學的?但一個真正得「道」的人會把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認為很重要、很有趣,好好學習怎麼把它做好。而這,不正是自然給我們的教誨嗎?她對一隻大象和一株小草,付出了同樣的心力與愛。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