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61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大國要像江海居於下流,為天下所歸匯,要自居於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常以靜定而勝於雄強,因為靜定又能處下的緣故。所以,大國能用謙下的態度對待小國,就可得到小國的擁護。小國能用謙下的態度對待大國,就可得到大國的信任。所以,國家不分大小,有的靠謙下來得到擁護,有的靠謙下來得到信任。大國不過是想要會聚小國,小國不過是想要見容於大國,這樣兩者都可以達到願望。大國尤其應該謙下。
【弈後語】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局勢和問題。在老子那個時代,周王朝已日漸式微瓦解,大小諸侯林立,互爭雄長,他上面這段話顯然是針對時勢有感而發。在我們這個時代,中國已分裂成一大一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兩岸關係成了棘手問題,老子的這番話更值得大家深思。
不管大國或小國,老子認為都應該以謙下、柔靜的態度來對待對方,這是他一貫的立場,既符合自然之道,更是理想的外交政策。大國如果以高傲、威壓的方式強迫小國就範,那通常會造成反彈,留下無窮禍患;反之,小國若不甘示弱,以強硬的態度去挑釁大國,那通常也只會自取其辱,甚至滅亡。
戰國時代的孟子,在這方面跟老子有頗為類似的觀點。當齊宣王問他:「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回答:「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梁惠王篇)孟子所說的「事」就是「謙下」的態度,而「天」則接近老子所說的「道」;但他還是跟老子有所不同,身為儒家學者,他說大國對小國謙下是「仁」、是樂於奉行「天道」,讓天下歸附;而小國對大國謙下則是「智」、是敬畏「天道」,能保有其國。我認為孟子講得比老子要來得具體,而在兩岸關係中,大陸要如何對待台灣,非我們所能決定;但台灣若想「見容」於大陸,「保有其國」,的確需要發揮很大的「智慧」,絕不可逞一時之快。
其實,不只大國與小國之間,大企業與小公司之間、上司與下屬之間也都適用老子所說的「彼此謙下」的態度。上位者對下位者「謙下」,雖然較難做到卻較容易得到好評,劉備對諸葛亮「三顧茅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提到這件事時,還念念不忘地說他「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然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受到千古傳誦。但下位者對上位者「謙下」,雖然容易卻也常被認為是在諂媚、拍馬屁,譬如孟子在提到「以小事大」時所舉的勾踐,有人就認為他對夫差的侍奉形同拍馬屁(有一次還舔夫差的大便以辨別症狀)。有時候,我們的確很難分辨「謙下」或「諂媚」,關鍵在於他是否能有老子所說的「靜」――如果他舉止浮躁、眉飛色舞、花言巧語,那就是「諂媚」;如果他安靜而淡定,即使是舔大便,那也應該是「謙下」,甚至是孟子所說的「智者」。
以小事大,最不智的是怕被人家認為自己是在屈膝諂媚,所以反而故意虛張聲勢、螳臂擋車、以卵擊石,結果就真的讓自己陷入險境。老子的這些觀點,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