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859 深根固柢:不要把珍惜當成吝嗇

瀏覽次數: 3

道德經第59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管理眾人、養護身心,沒有比節制省約更好的方法。節制省約,可以說是早作準備,早作準備就是不斷的積德,不斷積德就沒有什麼是不能勝任的,沒有什麼不能勝任就無法估計他的力量;無法估計他的力量,就可以擔負保護國家的責任;掌握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就可以長治久安;這就是根深柢固,長生久存的道理。

【弈後語】

  「吝嗇」這個詞有點負面,讓人聯想到小氣、守財奴、放不開甚至刻薄寡恩等等。老子勸我們「治人事天,莫若嗇」,似乎顯得不合時宜。其實在古代,「嗇」有儲藏、儉約、珍惜之意,它是一個正面的用語與行事風格。

  漢文帝和他的兒子漢景帝,雖然貴為皇帝,但生活卻非常儉樸,皇宮裡的車騎服飾等用品都鮮少增添;影響所及,官僚百姓也都不敢奢侈浪費。治國方針則簡單為上,輕徭薄賦,盡量讓百姓休養生息;在外交政策上也走保守路線,崇尚和平,對北方匈奴不輕啟戰端,以免耗損國力;經過幾十年的積累,物阜民豐,史稱「文景之治」。他們的表現就是老子所說的「嗇」,而他們的積累實力,為後來漢武帝的大展鴻圖做好準備與打下基礎,正是老子所說的「早服」與「重積德」。

  當然,節儉跟吝嗇、珍惜與小氣的分野在哪裡,恐怕是見仁見智。而現在甚至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省吃儉用、節制欲望、珍惜資源就是在降低消費,它們只會使經濟陷入停滯,讓社會變得死氣沉沉;我們若想要活絡經濟,讓社會欣欣向榮,就必須豪邁揮灑、寬鬆欲望、增加各方面的消費。當然,也另有專家學者跟老子一樣,認為這其實是在寅吃卯糧,掏空自己、社會與自然的資產,會禍延個人與子孫的未來。

  政治經濟學的爭論總是沒完沒了,我們還是把重點放在個人身上。老子的這番話提醒我們,在這個鼓吹消費的時代裡,大家不能被洗腦,把「節儉」視為「小氣」、把「珍惜」看成「吝嗇」,對於它們的分野,自己應該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而我們要節儉與珍惜的不只是金錢、食物、日用品、水電等有形、可以計量的東西,還包括時間、精力、心神、欲望、生命等無形、難以計量的項目。但有些――特別是跟心靈能力相關的項目,譬如仁慈、愛、品德等,它們並非有固定的量,用了就會減少,而是越付出就越能孳生出更多來,在這方面就不必節儉,反而應該多多付出,這樣才是真正的「重積德」。

  不管珍惜、節省、儲藏、開發、積累的是甚麼東西,最後都必須轉而做其他方面的運用,即使自己不用,也可留給後世子孫運用,這樣才有意義。老子在文末所說的「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讓人聯想到某些道家修練者的「長生不老之術」,他們鼓吹以辟穀(斷食)、禁慾、不動心等來儲存精力,好讓自己長命千歲。但像這樣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動心,活那麼久到底是為了什麼?又有何義意?所以,我認為節省、貯存的生命能量或精力應該加以「昇華」,從事一些有意義或最少是自己喜歡的活動,這樣才不會「暴殄天物」,也比較符合自然之道。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