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858 禍福相倚:在流變中保持自我

瀏覽次數: 2

道德經第58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為政寬厚,人民就淳樸。為政嚴苛,人民就狡詐。

  災禍啊!幸福就依傍在它旁邊;幸福啊!災禍就藏伏在它裡面。誰知道它們的究竟?它們並沒有一個定準!正忽而轉變為邪,善忽而轉變為惡,大家的疑惑已經很久了。所以聖人保持自身方正,而不會生硬強求他人;保持自我的銳利,卻不會傷害他人;保持自我的率直,卻不會放肆;保持自我的明亮,卻不會刺眼。

【弈後語】

  當我們失意挫折時,很多人都會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來安慰我們,而也頗具心理建設性。但我們要看故事的完整版,才能了解它真正的含意。故事出自《淮南子》:

  塞上一位精於騎術的老翁,他所養的一匹馬忽然脫逃,跑到北方胡人境內。親朋好友都來安慰他。塞翁說:「丟了馬是壞事,但誰知道它不會變成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居然帶著一群胡人的駿馬回來。親友又都來恭喜他。塞翁說:「這雖是好事,但誰知道它不會轉為禍事呢?」家裡現在有很多良馬,塞翁的兒子喜歡騎著牠們出遊,有一天不小心摔下馬來,跌斷了大腿骨,變成跛子。親友又都來安慰他。塞翁說:「這雖是禍事,但誰知道它不會變成一種福氣呢?」過了一年,北方胡人大舉入侵,壯年男丁都被徵召去打仗,塞上男子十個裡面有九個戰死,但塞翁的兒子卻因為跛腳而倖免於難,父子都平安地保住了性命。

  這正是老子所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淮南子》的故事就說到此為止,其實它還可以不斷觀察下去,甚至追到子孫八代,然後我們就會發現一件事或某種作為到底是福還是禍,那要看人站在什麼「時間點」去衡量,今天被認為是「好事」的,一年後可能變成了「壞事」,但五年後又被譽為「洞燭先機之壯舉」,二十年後卻又淪為「實乃今日之禍端」,五十年後……。這正是老子所說的「孰知其極?其無正!」如果一直追究下去,那麼一件事到底是福是禍根本就沒個定準。同樣的道理,今天的「正」可能變成明天的「邪」,到了後天,可能又被認為是「正」;而今日的「善」,其實是昨天的「惡」……。

  這種流變轉化,不只對事,對人也可以成立。今天的正人君子,明天可能變成邪惡小人;而今天的大善人,在以前卻是個大惡人。它們的流變轉化也不只是「時間」上的,還包括「量」上的,譬如極端的「正」,可能就是一種「邪」,過度的「善」、特別是對「善」的過度要求,其實也是一種「惡」。

  但這樣一來,不是凡事都失去了準則,讓人更加迷惑、更加無所適從嗎?這當然不是老子的用意,他其實是要奉勸主政者和一般人:世事與人生並非簡單的直線,我們不要太自以為是、一廂情願,做人做事都要有相當的彈性,但在流變中也不能失去自己的本性和原則。也就是他在最後所說的――保持自身方正,但不會去強求他人;保持自我的銳利,卻不會傷害他人;保持自我的率直,但不會放肆;保持自我的明亮,卻不會刺眼。凡事盡其在我,先做好自己,至於是福是禍、是好是壞?那就不必去計較。

  最前面一段「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實是上一局的延續,但放在這裡,也可以做如下理解:人生也好,政治也好,都無法照我們的意志或情感而行,其中有很多我們無法掌控、預知的流變。所以,順勢而為、隨遇而安才是明智的做法。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