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54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於建立的不可拔除,善於抱持的不會脫落。子孫依此而行,可以世代享受祭祀,不會斷絕。以此來修養自身,他的「德」就會真實;貫徹到一家,他的「德」就會有餘;貫徹到一鄉,他的「德」就會長久;貫徹到一國,他的「德」就會豐盛;貫徹到天下,他的「德」就無所不在。
所以,我從自己去觀察別人,從我的家庭去觀察別的家庭,從我的鄉里去觀察別的鄉里,從我的邦國去觀察別的邦國,從我的天下去觀察別的天下。我怎麼知道天下的情況呢?就是用這種道理。
【弈後語】
老子所說的「善建者」與「善抱者」,他們所「建」所「抱」的顯然不是房子、樹木之類的東西,而應該是跟精神有關的信念、傳統、儀式、風俗等。它們一旦建立起來,被認為是美好的東西之後,就會受到堅定的抱持,即使遭受各種嚴酷的考驗,歷經數代、綿延千年,都依然能屹立不搖。這的確很難得,但真的有這種人和這種信念嗎?
我年輕時代相當景仰創建精神分析的西格蒙‧佛洛伊德,在閱讀他的傳記時,發現一件有趣的事:他是猶太人,一八五六年五月六日在捷克出生,父親是個毛織品商人。父親在他出生後一個禮拜,為他舉行猶太人傳統的割禮,並在猶太教的家庭聖經裡,以猶太曆記載他誕生與接受割禮的日子,主持割禮的猶太祭司是誰,還為他取了一個猶太人的名字。
這是猶太人信念、傳統、儀式與習俗的具體表現。值得注意的是,佛洛伊德這個家族不是在近二、三十年才移民歐洲的,其祖先寄居歐洲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為了避免迫害,還在歐陸遷徙了數千公里。西格蒙‧佛洛伊德的父親在祖先離開故土一千年後,仍謹守猶太人傳統的儀式,這使得西格蒙終生牢記他是一個猶太人,連他的最後著作《摩西與一神教》也是在探討猶太民族的歷史與終極存在問題。這豈不就是老子所說的「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華人,特別是移民海外的華人經常被拿來和猶太人做類比,但稍一比較,就知道差別其實很大,中國人自詡「重視傳統」,在國家富強興盛、個人飛黃騰達時,搶著將傳統文化視為傳家寶,熱情擁抱、不遺餘力地歌頌吹捧,這一點也不足為奇;重點是在民敝國衰、落難困頓時,很多人馬上就「子嫌母醜、狗嫌家貧」,毫不留情地怪罪、詆毀傳統,甚至想完全拋棄、消滅它們,史跡斑斑可考。而移民海外的華人(特別是二十世紀之後),他們在兒子誕生時,會舉行漢民族的儀式嗎?會在家譜裡以傳統漢曆記載這件事嗎?恐怕連家譜都沒有吧?但他們離開故土不過幾十年!這怎麼好意思是說自己「重視傳統」呢?
當然,有人也許會辯解,他們重視的是內在的價值觀,而非外在的儀式,但這,又有誰知道呢?如果沒有具體的行為,而只剩下一些空洞的概念,那即使不是「偽建者」與「偽抱者」,一旦面臨挑戰,也很容易就鬆動、脫落。
真正重視傳統,不能只是靠一支筆、一張嘴在那裡大言不慚地耍嘴皮,而必須在自己身上和家裡具體力行,能做到這點,「其德乃真」。而且還要像老子所說,從個人、家庭擴展到鄉里、整個社會,代代相傳,綿延千年,「不拔不脫」,這樣才能顯現它們的德澤,散發耀人的光彩。
中國人和猶太人在人類文明的進展方面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表現?原因可能很多,而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告訴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原因:從兩個民族的個人、家庭與社會對其傳統信念與儀式的不同態度,就可以知道個大概。傳統信念不是高掛在雲霄,而是要落實在日常生活裡,具體地家以實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