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50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人從生命出發,走入死亡。屬於長壽的,佔十分之三;屬於短命的,佔十分之三;本來可以活得長久卻自己走向死路的,也佔十分之三。為什麼呢?因為奉養太過度了。聽說善於養護生命的人,行路時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打仗時不會受到傷害。犀牛用不上牠的角,老虎用不上牠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範圍。
【弈後語】
每個人都不想早死。要如何避免早死,老子給我們一個不錯的建議。
首先,老子說有些人天生就較長壽,有些人則較短命,有些人則是原本可以長壽卻因自身的作為而提早死亡。而那些人為什麼會早死?老子認為主要是因為吃太好、養尊處優,也就是對自己奉養過度。若不談比例問題,他的這種說法是相當符合現代醫學觀點的。
但接下來才是老子的重點,也就是告訴我們要如何「攝生」。他「聽說」善於養護生命的人「行路時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打仗時不會受到傷害」,為什麼能如此呢?因為他們「沒有進入死亡的範圍」(無死地),老子沒有解釋,但想來不外下面兩種原因:一是他們很小心,不暴露於危險的情境中,避開犀牛和老虎出沒的地方、遠離戰場,這樣犀牛、老虎和兵器就「無用武之地」,自然傷不了他。一是他們處變不驚,雍容自在地面對危險,冷靜處理,這樣犀牛、老虎和兵器就不想傷他或不見得傷得了他。
後者顯然比前者來得高明。因為「遠離危險」只是一種消極的逃避,人生不可能沒有危險,甚至必須經常置身險境,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危險」。老子最傑出的後繼者莊子就對此有所發揮,在《莊子‧達生篇》裡,列子問為什麼「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顫抖)」?關尹回答說那是因為至人能「純氣之守也」(持守純和之氣)的關係。他還舉了酒醉者從車上摔下來卻不會受傷的例子,因為酒醉者「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所以摔下來碰到東西也不見得會受傷。客觀而言,並非每個酒醉者都能如此;但心中若沒有害怕的念頭,面對危險不驚慌失措,的確能降低傷害。酒醉者是因為「沒有意識」到危險才不會驚慌害怕,而至人則是心中充滿「純和之氣」,雍容自在、超越生死,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不驚不懼,自然不會受到傷害。
法國的拿破崙善於帶兵打戰,但經常面對一個頭痛的問題――很多士兵因恐懼死亡而逃離戰場。為了克服他們的恐懼,在將這些逃兵抓回來,重新送進戰場前,拿破崙會對他們做如下的精神講話:「我的同袍兄弟,你們都想錯了!如果你注定非死不可,就是躲在地窖裡,子彈也一定會找到你。要是你注定活下來,那麼在槍林彈雨中,你也能毫髮無傷。」在有了這種認知後,不少重返戰場的逃兵即變得「視死如歸」。既然生死是命中注定的,那你還有什麼好擔心、好害怕的呢?因為不再慌亂,所以反而能增加自己活命的機會。
這其實就是莊子所說的「安之若命」。關於生死,有很多是我們無法理解、也難以掌握的。我們能做的是:第一,不要故意讓自己曝露在危險的情境中,去冒不必要的險。第二,當不可避免的危險降臨時,與其想驚慌逃離,不如安詳地面對它、處理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