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844 知止不殆:太字少一點,才能成其大

瀏覽次數: 2

道德經第44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聲和生命比起來,哪一樣與你更密切?生命與財富,哪一樣對你更重要?得著世界與喪失生命,哪一樣是病態?過份愛惜必定造成極大的耗費,儲存豐富必定招致慘重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便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

【弈後語】

  每個人都知道要愛惜生命,只是大家也都經常忘記這檔事。

  很久很久以前,當我還在台大醫院當實習醫師時,曾見過好幾個心肌梗塞的病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住在內科特等病房的一位中年男子,他是某某公司的董事長。身體一向很好,幾天前,為了生意而參加應酬,酒足飯飽後,胸部突然劇烈疼痛,在昏了過去後,立刻被送到醫院來急救。當時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很高,他的命可以說是撿回來的。

  我說他特別,是因為我第二次去看他,幫他做完心電圖後,他居然很嚴肅地問我:「不會死了吧?」然後不等我回答,就放聲哈哈大笑,讓我覺得好像被他擺了一道。也許平常忙碌或對下屬嘮叨慣了,我每次去看他,他都會對我說一堆話,上午說「以前覺得自己非常重要,現在才知道沒有我,地球也照樣轉動,公司可能會更好」,下午又說「出院後要帶太太去環遊世界」(他太太在旁插嘴「以前忙得連看場電影的時間都沒有呀!」)。

  生了重病,特別是面臨死亡威脅時,總是會讓人駐足沉思、回頭猛醒,像老子一樣自問:

「名聲和生命比起來,哪一樣與你更密切?生命與財富,哪一樣對你更重要?得著世界與喪失生命,哪一樣是病態?」多數人都會覺得死亡的威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於是下定決心要開始過不一樣的生活。但就像我後來在《實習醫師手記》裡提到這位病人說的:

  「幾天後我就調離了這棟病房,病人當時還沒有出院,但他遲早會出院的。出院後,也許真的和他太太去環遊世界,回來後重新過他想過的生活;也許又投入繁忙的業務中,像在迷宮中疲於奔命的老鼠一樣,逐漸忘記自己為何而奔命,忘記這次生病的教訓。當他被一股不屬於自己的力量不斷催迫擠壓時,他也許會覺得煩躁,但他還是不得不被推著跑。直到有一天回頭猛省,也許又在死亡邊緣了。」

  為什麼我們會輕易忘懷在生命關鍵時刻所產生的那些可貴的想法與決心?主要是因為多數人很快又沉溺於世俗的感官與名利誘惑裡,去做更多的追逐,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不知足」與「不知止」。擁有越多,只會擔心越多,因被覬覦而讓自己陷入更大的險境而已。

  英國的休謨是一個相當傑出的哲學家與歷史學家,雖然他的哲學論著擲地有聲,但他最受歡迎的卻是六大冊的《大不列顛史》,這部巨著在一出版後就成為暢銷書,一再重印,休謨每年都領到不少版稅。因為該書只寫到光榮革命而已,所以很多人一直慫恿休謨能繼續寫,寫到當代。但休謨卻沒什麼興趣,他對遊說者雙手一攤,說:「各位先生,你們已經給了我太多的榮譽,我不想再寫了,理由有四點:因為我太老了、太胖了、太懶了、太富了。」

  休謨的理由看似自我揶揄,但其中有深義焉。那幾個「太」字正表示我們凡事要「適可而止」,想要更多的財富、權力、名聲、甚至貢獻,最後可能陷入險境,甚至反而受辱,但卻悔之已晚。明哲保身之道是知足、知止,「太」字「少一點」,才能成其「大」。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