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839 得一者清:對矛盾與混亂的超越

瀏覽次數: 4

道德經第39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從來凡是得到一(道)的:天空得到一而清明,大地得到一而安穩,人的精神得到一而靈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萬物得到一而生長,侯王得到一而天下安定。

  由此推衍,可以認為:天空若不能保持清明,恐怕就要崩裂;大地若不能保持安穩,恐怕就要塌陷;人的精神若不能保持靈妙,恐怕就要消失;河谷若不能保持充盈,恐怕就要涸竭;萬物若不能保持生長,恐怕就要滅絕;侯王若不能使天下安定,恐怕就要被顛覆。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低為基礎。因此王侯都自稱孤家、寡人、僕下。這不正是把低賤當作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稱譽是沒有稱譽。因此,不要求像寶玉那樣華美,而要像石頭那樣粗糙樸實。

【弈後語】

  本局的重點是「得一」。但這個「一」到底是什麼?很多人認為指的是「道」。如果是這樣,那為什麼不直接說「道」,卻要說是「一」呢?我想它指的即使是「道」,也是想呈現「道」的某個特點――也就是將原本對立、矛盾的兩種或多種元素,譬如有與無、黑與白、大與小、得與失、善與惡等,加以整合並超越之,而成為一個更高的、和諧的「統一體」。

  譬如天空,理想的狀態是一片湛藍清明,但卻經常會有水氣聚集而產生各種型態的白雲、黑雲等,讓人看了不清爽。「天得一以清」就是將這些水氣化解掉(蒸發或下雨),讓天空又恢復原來的湛藍清明。至於「神得一以靈」,有人說是「神明得到一就會靈妙」,但老子是一個無神論者,在他的宇宙觀和人生觀裡都不需要有神的介入,所以,這裡說的「神」指的應該是人的精神――多數人的精神往往三心兩意,一下子想這樣、一下子又想那樣,經常處於混亂或矛盾的狀態,「得一」就是內心擁有一個穩定的中心思想,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情境,都能夠自在地回應,而讓人感覺靈妙無比。

  得到「一」,天、地、人、河谷、萬物與王侯,都可以因而清明、安穩、靈妙、充盈與生生不息;失去「一」則將變得暗淡、混濁、枯竭與衰滅。「一」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但要如何得到「一」,並讓各方面都維持在和諧、統一的狀態呢?老子的答案還是在於「行道」――以更謙下的態度來臻於更高的境界,這也是為什麼地位崇高的王侯會謙稱自己是孤家、寡人、僕下的原因。雖然後來很多人的「稱孤道寡」,都已變成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專斷獨行的意味,但它們的原始含意的確如老子所說是「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地位越高貴的得道者,就應該以越卑下的態度來為人處世。

  不管是身為一個領導者或一般人,人生之所以變得混濁、讓人忐忑,主要都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欲望,想去追尋太多的東西,但最高的聲譽是沒有聲譽,最好的追尋是無所追尋。老子說不要求像寶玉那樣華美,而希望像石頭那樣粗糙樸實;得道者的確都是質樸的,但如果能超越寶玉和石頭,忘了自己究竟是寶玉還是石頭,那恐怕才是真正的「得一」吧?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