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第37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道」總是看似無所作為,但實際上沒有一件事物不是出於它的作為。王侯若能持守它,萬物就會自行化育。萬物自行化育就會有貪欲萌生,這時我就要用「道」的原始質樸來鎮靜它。回到原始的質樸狀態,就是要讓人不起貪欲。不起貪欲而趨於安靜,天下就會自己穩定下來。
【弈後語】
在這一局,老子告訴我們「道」的另一個特點――「無為而無不為」。這乍看似乎有點矛盾,但在自然界,例子其實比比皆是。譬如一天有晝夜之別,一年有四季之分,但這是自然如此,並非有什麼人或神刻意安排,也就是說它是「無為」(無心之為)的。而就是這種「無為」,使得萬物的繁衍、生長與作息表現出千變萬化的型態(無不為)。這就是「道」――看似無所作為,結果沒有一件事物不是來自它的作為。
不管是過去的王侯或現代的經營者,如果能以「道」為師,用「無為」的理念來治理,不刻意妄為,讓老百姓或下屬能根據自己的條件和需求,配合環境去自我發揮和成長,也就是自己「無為」而讓下屬去「有為」,那很可能就會成就更多的事務。這的確是個不錯的辦法。
當然,事情也並非都是這樣簡單與理想。老子提醒我們,讓大家個別去自我發展,難免會產生各種私欲,私欲一多,就會讓國家、社會、公司或家庭陷入混亂,甚至危及生存。那怎辦呢?法家是用「法」來處罰、恫嚇營謀私利者,儒家是用「禮」來約束人的私欲,而老子則說「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什麼叫做「鎮之以無名之樸」呢?在自然界,這種例子其實俯拾皆是。譬如人類為了滿足私欲而過度開發,做什麼「開山闢路」、「圍湖造田」、「截彎取直」啦,結果導致洪水氾濫、土石流等等災情,大家慢慢才知道,這原來是人類破壞了自然的「無名之樸」(初始的質樸狀態),而導致大自然的無言反撲(鎮壓、警告人類)。挽救之道是我們要盡可能地讓受創的大地恢復原貌,即使要開發,也必須尊重自然的律則。而釜底抽薪之計是盡量減少私欲,讓心靈恢復原始的平靜狀態,當大家的心都恢復平靜了,社會就會跟著穩定下來,整個自然界也回歸原始的質樸與和諧狀態。
所以,與其用「法」用「禮」來處罰、約束人的私欲,不如從更基本的減少個人私欲著手。但要如何減少私欲?所謂「清心寡欲」,運用老子在前面告訴我們的「虛靜」功夫來清淨內心,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如果你根本沒有想要「錢多多」的欲望,那人家根本無從賄賂你;而面對誘惑,你也不會天人交戰;在這種情況下,哪裡還需要「法」跟「禮」?
但「鎮」字有兩個含意:一是「鎮靜」,如果你清心寡欲,恢復原始的質樸狀態,那就是它讓你的心得到了鎮靜、安寧。一是「鎮壓」,如果你的某些私欲依然蠢蠢欲動,那就需要用「法」與「禮」來鎮壓,人類社會依然要有一些大家必須遵守的律則(禮法),但絕不能太過繁瑣嚴苛,而必須是質樸的。這樣的「人道」其實也是在展現「天道」。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