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35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如果能持守大道,那麼天下哪裡都可以去。而且不管去到哪裡都不會受到傷害,處處安寧、平和、康泰。音樂和美食,能使過路的人停步。但是這個「道」說起來卻平淡無味,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著,不過用起來可是受益無窮。
【弈後語】
哲學家桑他耶納曾任教於哈佛大學,某個春日,在上課時,一隻知更雀飄然飛至,在窗邊留連不去。桑他耶納對牠瞧了好一會兒,輕輕嘆口氣,轉過身來對學生說:「各位,我和春天有個約會。」說完,他就走出教室,結束了教書生涯,去尋找他生命中的春天。
知更雀對桑他耶納的召喚,就是自然對他的召喚。外面的世界多麼廣大而迷人,大家為什麼不好好去體驗和欣賞呢?有人也許會說,他不是不想去,而是受到工作的羈絆、經濟能力的限制,根本無法成行。但這多半是自己綁自己,不久前看到如下的一則報導:一對夫妻原本忙著各自的工作,有一天,妻子忽然被診斷得了癌症,晴天霹靂,讓他們的人生被打趴在地。最後,他們重新站起來,開始與生命和彼此的另一場約會:兩人都辭去工作,由丈夫騎著摩托車載著妻子環島旅遊,走到哪、看到哪、吃到哪、睡到哪,欣賞無數的美景、邂逅各式各樣的人,實現了以前被擱置、做不到的夢想。
為什麼現在條件比較差,卻反而做到了?關鍵全在他們的一念之間,在於是否能把握老子所說的「道」。在本局,老子用了「過客」這樣的一個概念――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只是因父母的邀請而來到這個塵世做短暫旅行的旅人,但我們卻經常受到「樂與餌」――不只音樂與美食、還包括名利等欲望的誘惑和羈絆,而停下腳步、身陷其中,忘了自己的「過客」身份,在浮世裡迷失掉自我。
很多宗教也喜歡用「過客」這種說法,譬如《聖經‧彼得前書》:「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把其中的「靈魂」換成「道」,就跟老子的說法差不多。但《聖經‧希伯來書》又說:「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基督教提醒信徒們只是這個塵世的「過客」,勸大家不可迷戀世俗短暫的歡樂,而應該拯救自己的靈魂,目的是為了「上天堂」。
但老子對死後的世界沒興趣,他要我們認清自己的「過客」身份,回歸於「道」。而「道」就在這個塵世,它雖然不像欲望那樣甘美,但卻能讓你擺脫羈絆,從現在起,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執大象,天下往)。而且因為不執著,在心態和行為方面就會顯得安靜、淡定、隨和、寬容,能夠隨遇而安,對別人沒有敵意,別人自然也就不想或不會傷害他;不管在什麼環境中,他都能融入,放空自己,和周遭的人、事、物打成一片,而又不受汙染,維持身心的安寧、平和、康泰(往而不害,安平太)。
桑他耶納和春天有個約會,其實就是和「道」有個約會。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也都有一個這樣的桑他耶納或者老子,問題是你要不要聽從他的召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