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34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彌漫,像河水氾濫,無所不在,周流左右。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成就一切而不占有,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它是「小」;萬物都歸附於它,而它卻不加以主宰,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它是「大」。因為它從不自以為大,所以能成就它的偉大。
【弈後語】
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是個浪漫主義者,在政治方面,他堅持自由民主的理想,為理想而奮鬥,可歌可泣、無怨無悔;在愛情方面,則秉持「三不主義」原則,周旋於眾多異性間,多采多姿、無牽無掛。所謂「三不主義」,就是「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這個原則使他縱橫情場幾十年,雖然韻事不斷、艷福匪淺,但從來沒有惹禍上身,也沒有給對方增添麻煩,可以說是他獨特的「浪漫之道」。
在這一局,老子也提出「道」的「三不主義」:不推辭、不占有、不作主。首先,他說「道」是無所不在的(泛兮),我們周遭的萬物,從日月星辰、山川木石到蟲魚花鳥,包括我們人類在內,身上都有道的蹤影。接下來指出「道」的三個特性:第一,「不推辭」:萬物都依賴「道」來生長,「道」對此從不推辭,更不拒絕。第二,「不占有」:「道」成就宇宙中的一切,但對這一切卻都不會據為己有。第三,「不作主」:「道」養育萬物,但卻不以主人自居;放任萬物自行發展,不會替它們作主。施明德的「三不主義」跟老子的「三不主義」頗為類似,因為都有「順其自然」之意。
從某個角度來看,「道」的「不作主」可以說是卑微(小)的,因為它聽憑萬物自作主張,好像自己沒有甚麼權力、甚至不負責任;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不作主」卻也是偉大的(大),因為萬物都依靠「道」,但「道」卻不會因此而想要主宰萬物,它尊重它們。「道」不僅可大可小,而且因為不自認為自己偉大,所以反而成就了它的偉大,這跟前面所說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一樣,都是在反映老子獨特的逆向辯證思維。
當然,老子的用意絕不只是要我們認識「道」的特性而已,更期待大家能成為得道之士與行道之人。這並非在強人所難,因為「道」無所不在,我們每個人都是「道」的載體,都可以在自己身上顯現「道」的特性――不推辭、不占有與不作主,也就是「三不主義」。
不管是當老闆或做員工、做父親或當兒子,對於自己應該做甚至忽然加到自己身上的工作都自在承擔,不推辭、不抱怨,這種「不推辭」就是「道」的表現。雖然做了很多事、得到各種收穫,但卻不居功、不據為己有,這種「不占有」也是在表現「道」。雖然子女、員工、學生等等有很多人都依靠你而得以成長、發展,但你如果能不以主宰自居,不要他們聽命於你,而讓他們依本性去自由發展,這種「不作主」就更是「道」的表現。
在為人處事方面,能奉行這「三不主義」,就是在行道,在「人道」中顯現「天道」。這樣的人當然不會自認為偉大,而這正是他讓人覺得偉大的地方。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施明德那聽起來有點吊啷噹的「三不主義」,也許也可以我們一些新的啟發。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