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33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能了解別人的,叫做有智慧;能認識自己的,才算明白人。能戰勝別人的,只是有力量;能戰勝自己的,才是真強。知道滿足的,才是富有。堅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氣。不失去根基的,可以長久。死了而不會消失的,才算長壽。
【弈後語】
在這一局,老子用寥寥數語道出了不少人間至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讓人想起刻在希臘德爾菲阿波羅神殿裡那句有名的「認識你自己」箴言,蘇格拉底將它視為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但它比了解別人、了解外在世界都要來得困難,就像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說:「我們不明白自己,我們的永恆判詞是:『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對我們自己,我們並非『知者』。」多數人的眼光和心思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向外看,很少向內看――自我觀照;即使偶而向內看,也很少以客觀的態度去進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我們對自己的性格、能力、情緒、想望、價值觀等的了解不是「一片模糊」就是「非常扭曲」。如果對自己都「不明不白」,那對別人和世界的認識即使再多,也無法和自己建立「明白而合適」的關係。一個真正的明白人應該多花時間去了解自己、檢討自己、確立自己,這樣才不會在滔滔濁世裡迷失自己。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則讓人想起俄國彼得大帝的一句名言:「我征服了一個帝國,卻無法征服自己。」他即位後勵精圖治,效法西方,想將俄國改造成一個文明國度,曾頒布一條法律,禁止貴族鞭打奴隸這種野蠻行為,違者需要由政府另外指定一位家長來管理其家產。但有一天,彼得大帝在盛怒之下,把他的花匠毒打一頓,花匠竟因此病倒而死,他知道後,對自己的無法自制感到非常懊悔與自責,而說出了上面那句話。的確,要戰勝自己――特別是自己的情緒與欲望,比戰勝敵人困難得多,難怪證嚴法師會說:「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連柏拉圖都說:「最初與最好的勝利就是征服自己,被自己征服則是最可恥與最應該反對的。」所謂「被自己征服」就是受自己情緒與欲望的控制,缺乏自制與自主的能力。
而老子的「知足者富」,正是蘇格拉底所說的「滿足於最少的人最富有」。真正的富有不在於「擁有」很多,而在於「享受」很多,能從一點點的快樂或是不必花錢的快樂(譬如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裡得到滿足的人最富有。
最後,一個人努力去擴張自己的生命版圖以展現自己的抱負和志氣,固然無可厚非,但老子提醒我們,不管你走得多遠、飛得多高,都不可失去自己的根基、忘了自己原先信持的理念,才能可長可久。人生雖然苦短,但如果在死後能夠留下一些功德讓人緬懷,那才是真正的長壽、甚至不朽。
老子在這一局提出的觀點,讓人覺得很「勵志」,似乎不太符合《道德經》的核心要旨。但「勵志」絕非「膚淺」,蘇格拉底、柏拉圖、尼采、富蘭克林等也都說過類似的話,最簡單的「名言」裡蘊含著最深刻的「至理」,能夠虛心採納,具體實踐,才是真正有智慧的「明白人」。
發佈留言